本报记者 焦 雯
近年来,随着各地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大量热钱涌入艺术品收藏市场,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主力军的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低潮期后,迎来了新的春天。
然而,在新的经济条件和市场背景下,工艺美术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单纯依靠大师个人名气和家族智慧的作坊式经营的弊端也逐渐凸显——珍贵原材料日渐枯竭,市场愈发鱼龙混杂,意欲传承却高徒难觅,一些行业甚至连家族式的传承也难以为继……而仅靠国家少量经济补贴,工艺美术产业分散布局、无序发展、冷热不均的困局难以纾解。
如何让大师们将精力集中于创新,不再重复自我?如何让大师们潜心授徒,而不再为日益高企的各类成本以及学徒们的衣食所担忧?如何改变工艺美术产业重技艺轻设计的现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下的审美需求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些方面,旨在打造中国高端工艺美术创作、交流、传习平台的承露轩做出了探索,他们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这一年来,北京长安街畔的贵宾楼变得格外热闹,承露轩艺术馆的进驻,以及在馆内接二连三举办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不仅使这里倍添艺术气息,也为贵宾楼带来了相当的人气。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首发式暨大师个人精品展,迄今已在承露轩艺术馆连续举办3次,宜兴紫砂大师吕尧臣、龙泉青瓷大师夏侯文、石湾陶艺大师潘柏林的代表作先后于此呈现,每次展览均是群贤毕至、高朋云集。
承露轩艺术馆精致的布展、专业独到的评讲,令到场嘉宾颇为赞叹,与展览同期举办的研讨会和高端讲座亦是名家汇集,使承露轩多了些“工艺美术沙龙”的意味。因为技高艺精、品位不俗,艺术馆新近举办的热贡唐卡大师曲智、扎西尖措的唐卡艺术展以及著名画家傅益瑶画展,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师工作坊聚落: 让跨界创作成为可能
“我们正是希望打造一个中国高端工艺美术展示、交流和传习的平台。”北京大承百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承露轩艺术馆馆长薛平如是说。就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这位儒雅的70后,刚刚送走一位前来邀请承露轩作为唯一艺术展商参加北京某金融博览会的客人。除此之外,还有包括地方政府、国内外新闻媒体在内的各类机构,对承露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我想,他们对承露轩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对我们发展模式的认可。”薛平所说的“模式”,即一方面以艺术馆为平台,用展览、学术讲座、文化沙龙包括大师现场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顶尖手工技艺的精妙;另一方面,以大承百艺为中心,聚集一批中国顶尖的工艺美术大师,为他们构建从原材料到终端市场的全产业链平台,从而让大师们专心致志地投身创作,创造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这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自始至终的模式,从发现大师到建立工作室,到协同创作精品再到作品的价值提升、认可和传递,这不同于一般商业机构仅想‘摘桃子’的短视行为。我们想成就的,是一个传承百年甚至更久的品牌。现在的工艺美术市场乱象丛生,缺乏信任、信誉和信心,希望有一天,只要藏家看到‘承露轩’三个字,就知道这一定是中国的顶级手工艺术作品。”薛平说,3年来,承露轩已先后与象牙雕刻大师李春珂、北京漆雕大师殷秀云、徽州漆器大师甘而可、热贡唐卡大师曲智和扎西尖措、龙泉青瓷大师夏侯文、著名旅日画家傅益瑶签订了合约,签约后,承露轩将为大师们提供从原材料到品牌推广再到作品交易等一系列服务。
在薛平看来,建立大师工作室聚落的最大价值在于,除了原材料、创作资金等物质保障以外,承露轩还将通过专家学者为大师们提供类似“智库”的服务,而大师之间也可借助这个平台相互交流,甚至跨界合作进行创作。
“例如李春珂、殷秀云两位大师近期联合设计制作的纯金释迦牟尼佛太子圣像,就是按照象牙雕刻的版本,以黄金重塑,再与北京漆雕技艺制作的七级礼佛台组合而成的。这既发挥了李春珂大师高超的塑形能力,又避免了象牙因原材料稀缺难以量产的缺陷,同时两位国家级大师跨界合作也是难得一见,作品的收藏价值自然倍增。”薛平表示,今后这样的合作只会越来越多,他们还要尝试在斯坦威钢琴上施以中国漆艺,探索如何将中西方的古典美融为一体。
“承计划”: 十年百徒 引导有序传承
事实上,在薛平最初的设想中,大师工作坊聚落是建在北京的,这里文化氛围浓厚,便于交流学习、集聚人气,但很快,在到各地探访大师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想法不切实际。
“一个地方的手工艺,往往与当地的文脉息息相关,无论是原材料还是造型艺术,从里到外,处处浸润着当地的风物人情。”因此,薛平决定,由大承百艺投资的工作坊仍建在大师生长习艺的当地,成品则可聚集到北京,在长安街畔进行展示。
也正是在长达数年的实地调研和探访中,薛平发现,要让这些顶尖手工艺不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须后继有人,而许多工艺美术门类看似繁荣,传承情况却不容乐观。
学习手工艺难度高又来钱太慢,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多数年轻人要么上学、要么工作,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本就不多,而要想从这些既无美术根基也无过人天赋的学徒中去寻找接班的可塑之才,殊非易事。
在边远山区,手工艺虽被看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年轻人学习热情相对较高,但由于接受教育程度低、物质条件差等原因,一位大师往往无法收纳更多徒弟,技艺的传承情况堪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承露轩出炉了“承计划”——十年百徒战略,每位大师10年教授100位学徒,这是承露轩的初步计划,“凡与我们签约的大师,我们都会对他授徒方面给予补贴,比如为徒弟每人每月提供一定的生活、学习费用,还供给一些材料损耗的费用。另外,还要每三年举办一个师徒成就展,作为学习成果的呈现。”
热贡唐卡大师曲智正是因为与承露轩结缘,才得以招收更多的徒弟。“原先我们没有自己的院落,来学习的孩子只能在我家里面挤着,实在住不下的就要出去租房子,这样很多贫困的孩子没有办法来学习。现在承露轩帮助我们盖起了新院子,能容纳100多个人,孩子们吃饭的问题也解决了,还安上了暖气,以后画唐卡再也不用担心颜料被冻住了。大家也不用担心其他的事情,能够安心画唐卡了。”曲智说。
薛平认为,当前国家对大师授徒方面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仍然不够,大师授徒除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外,也很费钱,甚至出现因带学徒被税务部门多征税的情况,影响了大师们收徒带徒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徒中也有因为缺乏基本生活保障而放弃学艺者,这些对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颇为不利。
“这当然是无法单靠一个企业或者个人解决的问题,还是要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薛平希望承露轩的行动,能够引起更多机构和人士关注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专业基金扶持: 拓宽传统技艺的时代表达
应该说,在工艺美术发展的社会合作及参与方面,承露轩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不仅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了由大师创意工坊、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展示馆组成的“中国工艺美术研究与传承基地”,同时经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确定,公司被列为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扶持企业。
薛平说,承露轩也已与保利拍卖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适时机举办拍卖专场或者共办展览,推介大师们的作品,“另外,我们很快就会联合国内的几家投资公司,共同成立中国首支工艺美术基金,这将是一个5年以上的长线基金,旨在借助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
2013年,承露轩的首要目标便是实现工艺美术产品的时尚化。“我们会走两条不同的路线,经典的部分、核心手工技艺一定要完整保留,而时尚的部分,则是保留东方古典韵味的现代设计,就像爱马仕或是芭布瑞,带有强烈的本国色彩的设计。”
薛平透露,目前已经有几家国际品牌前来接洽合作事宜,承露轩也打算尽快引入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设计师,先尝试与品牌合作,随后再推出自属品牌的系列产品,最终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尚应用。
不久的将来,承露轩与清华大学共同建立的清华设计中心就将成立,届时,清华大学等学校培养的工艺美术人才将有望被纳入“承计划”。“只有更多精英人才尤其是设计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它才能有不竭的动力。”薛平表示,“我们大部分时候其实生活得有点不古不今、不中不洋,而承露轩,正如承天地精华之气所凝结而成的露珠一般,在当下及未来推崇一种受人尊敬的、现代的、东方的审美及生活方式。承露轩是大家的承露轩,将承载更多更好的思想、精神、责任,帮助更多中国珍稀的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承露轩、关心承露轩。‘同人协力,承者易行。’”薛平借用傅益瑶所作的《承露轩记》中的句子表达了承露轩的宗旨。(本文图片由承露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