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四川记者 梁 娜
韩小虎,一名普通的“80后”舞蹈演员。
2006年,韩小虎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四川省歌舞剧院。从当初懵懂的舞台新秀到如今男演员中的顶梁柱,在川歌的6年,是韩小虎在艺术上不断成熟的6年。
而这6年也恰好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从国有“铁饭碗”到转企改制后的企业式管理,韩小虎成了川歌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最直接的见证者。
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改制前是事业单位,很稳定,没什么压力,演出机会也是论资排辈,像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根本就没什么上台的机会。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川歌改制前后的变化,韩小虎深有感触。“现在不一样了。所有演员机会均等,多劳多得。大家既有危机感又有积极性。”
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的召开,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中的全国各地国有文艺院团。
2009年7月,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各地坚持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及时扩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试点,再一次明确了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2009年12月,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四川省歌舞剧院踏上了转企改制的征途。
2010年9月,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四川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首家试点单位,2011年更名为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四川文艺院团深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样也预示着四川省歌舞剧院迎来了一次崭新的发展契机。
转企改制后,没有任何资金积蓄的川歌成了最穷的“公主”。没有积蓄,自己挣;没有市场,自己闯;没有订单,自己谈。公司刚刚挂牌不久,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演出方与四川成都山水青城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都江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合作推出了大型多媒体音乐剧《青城》。2011年8月,应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组委会邀请,《青城》在爱丁堡进行了4场演出,受到国际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同时,《青城》也是中国省级城市创作生产的优秀剧目首次走进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至此,改制后的川歌借助社会团体的力量在闯市场的道路上有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变脸”释放新的生命力
难得没有演出安排,一大早韩小虎就来到排练室准备为四川喜迎十八大文艺演出排练。“最近一段时间,演出安排比较多。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回报也丰厚啊!”
在韩小虎的印象中,以前日常节目排练时,演员松散、不参加排练、排练没有积极性的场景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现在公司有了严格的考勤制度,排练、演出都和自己的工资直接挂钩。”韩小虎一边换着舞鞋一边告诉记者。“买房、买车这些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我们现在也可以开始计划了。”
从剧院到公司,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川歌的“变脸”不仅是名称和身份的改变,更是一次观念的转变,是解放生产力的全新蜕变。改制,改掉的是束缚,释放的是活力。面对充满各种机遇的市场,演出场次明显增加,演员收入增长,川歌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和激情,进一步直击市场的靶心。
2011年,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向市场“亮剑”。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产品——大型巴蜀舞乐歌《大美四川》扬起了川歌独立闯市场的大旗。没有了形式上的束缚,川歌直面市场,展示出惊人的魅力。10月,成都首演成功,一炮走红,随后迅速“占领”宜宾、绵阳、内江等省内二线城市。而该剧在四川的巡演,引起了国内其他省市的注意。2012年初,昆明、南宁、柳州、武汉等多个城市纷纷抛来“橄榄枝”。2012年3月,《大美四川》启动了全国巡演,在云南、广西、湖北、福建、江西、上海、浙江7个省区市的11座城市进行了17场商业演出。7月,《大美四川》又在我国台湾进行了15场文化交流巡演。“《大美四川》的商演订单已经排到年底。2013年上半年,我们还要到新加坡、俄罗斯商演。” 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斌激动地告诉记者,从去年10月首演以来,《大美四川》巡演的脚步就从没停止过。截至2012年10月,《大美四川》已经完成500多万元的演出收入。
新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的增加上,还体现在创作机制的灵活转变上。川歌的创作团队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队伍。目前,剧院拥有何川、马琳、马东风、刘凌莉等一大批国家一级编导。“以前年轻演员上台演出的机会少,更别提自己创作了。” 韩小虎告诉记者,改制后,剧院开始注重培养年轻演员的创作才能。为了培养青年编导、鼓励年轻演员积极参与舞台创作,剧院计划年底举办“新人新作”舞蹈大赛。韩小虎和同事卿庆共同创作的现代舞《吾水》将会在这次晚会上亮相。“工资收入增加了,还能实现自己在事业上的艺术追求。”韩小虎再次露出了笑容。
全方位打造 “四川范本”
“让我们心安了。”这是韩小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排练的闲暇之余,韩小虎告诉记者,改制前演员们经常会自己出去接私活,而现在剧院的订单多了,演员的收入也就随着增多,再也不需要演员接私活。让韩小虎心安的不是其他原因,正是川歌改制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企业化的运营方式,演员的收入和公司的收益成正比,两者相辅相成。而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又让所有人机会均等,所以韩小虎他们的心安了。
为了留住这份安心,川歌在未来发展方面也使出了浑身解数。既然是闯市场,那么市场需求就成了川歌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按照市场不同的需求,《大美四川》既可以‘整装出售’也可以‘散装打包’。比如这次去台湾演出的就是该剧目的女子专场。”据刘斌介绍,目前《大美四川》已经储备了30多个节目,并不断加入新的作品,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点选节目。公司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节目调整。
除了灵活大胆尝试闯市场外,川歌的发展也离不开营销模式的转变。刘斌说:“单凭我们自己的力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从走向市场那天,我们一直都在寻求不同的合作伙伴。”2012年5月,川歌与四川旅游发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强联手,既给双方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也为四川向文化体制改革深度进军吹响了新号角。“《大美四川》的成功也离不开四川展览演出公司在市场营销上的功劳。”刘斌感慨,“首轮全国巡演的成功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下一步将继续和四川展览演出公司合作,进一步打开东南亚、欧洲市场。”
在全力闯市场的同时,川歌也不忘冲赛场。“既要赢得市场的口碑也要赢得赛场的奖杯。”刘斌告诉记者,剧院创作的大型舞剧《红军花》赴北京参加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列为进一步冲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重点剧目,今年还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大美四川》中点播率最高的古典舞《百花争妍》在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从10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第一名,更获得群舞创作、表演双金奖。
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全新的投融资机制、理性的内部约束机制提升的不仅是川歌的闯市场的综合能力,更是四川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决心和信念。
按照中央“五个一批”的改革路径和中宣部、文化部的要求,四川全省63家国有文艺院团,共转企改制22家;划转4家;撤销34家;保留3家(民族地区三州院团)。按照中央的要求,四川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已全面完成。
多年来,四川省各级各部门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也给出了最大力度的支持。四川省文化厅更是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对转企改制的企业进行多方面扶持。
成功经验已经积累,政策扶持还在持续。面对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未来,刘斌坦言:“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是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因此除了要保证公司盈利外,打造四川文化名片,将四川文化传播到全国、全世界也是我们的责任。”而对于自己的未来,韩小虎显得更加有信心:“多演出,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