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章法
一个以“云法造境”的创作新方式,历时20多年的岁月构建创作,以“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两大系列的独特风格样式为审美特征的画派新样式——“云海画派”,正以其全新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什么叫画派?百度百科解释为:画派是由独特的绘画艺术理念,形成“独特美的符号”的绘画形式。鲜明的艺术创作观念、艺术主张和独特的风格样式等审美特征,是一个画派得以成立的核心要素。“云海画派”正是在“云法造境”这一独特的创作新理念指导下,以“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两大系列作品所彰显的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也不同的艺术语言,它因有笔有墨、有情有理的鲜明艺术特质作为审美特征而形成。它与人们熟知的人类社会尚未进入信息时代的画派所遵循的囿于一时一地、某一群体,具有相同的艺术思想、艺术追求、艺术语言以及艺术传承的画派标准不同,它完全是以自身的艺术特质为支撑的一个美术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画派新样式。
“云海画派”的出现,经过哪些创作历程,能解决中国画创作中的哪些难题,为中国画创新发展带来哪些启示?下面就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和思考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从大自然中寻找艺术创新的突破口,开创“云法造境”创作新方式
以大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中国山水画,经过千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断创作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精深的高度,但也形成了一个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虽然历代名家大师辈出,但基本上没有离开山水画这一程式化、因袭性的创作模式,走的还是延续传统、在原有模式上发扬光大的路子,很少有新的艺术样式出现。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画家的历史使命。艺术是一种创造力的产物,对于一切想要创新的探索者来说,就应在前人忽视淡化或没有探索到位的课题上做文章,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通过创新为美术史增添新篇章。既然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人生的体验,那么创新唯一的道路就只有重新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源头去寻找突破口。
我早年一直从事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为了艺术的创新,从1991年开始立足黄山之巅的北海、西海达9年之久。9年间,踏遍了黄山的千峰万壑,云里来雾里去,长年与云山为伴,使我体悟到了许多以往难以领悟到的大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真谛,激发我走上面对大自然、直面人生的艰难创新之路。
众所周知,山水画是以大自然景观作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绘画形式,而构成大自然的主要物体是天和地。大地上的山川、大海,天空中的星辰、云海,它们在生生不息的演化中传递出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美的信息。它们既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也给人类的精神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云彩是大自然中一种重要的存在物。它变幻莫测、气象万千,大气磅薄、势若海岳,吞吐自若、包容万象,比山川、草木更能产生运动美感,更具象征意蕴,也更容易打动人心,激起人们情感的波澜。
但从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史看,一直以来山水画都不把云彩作为主体来表现,而仅仅把它作为依托在山岳、江河、树木等物体之上的辅助物来处理,或是在画面中留出空白让人们去想象。没能把云彩通过艺术的创造提升为一种有精神内涵、有生命力的物体来表现,淡化了云彩这种重要的创作元素,使得人生之中那种惊心动魄、崇高悲壮、可感可怀、可歌可泣、凄凉孤寂、深沉哀伤的情感,在山水画中得不到完美的体现与张扬。从另一个层面看,中国绘画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由于淡化了天空中的物体,仅留出空白让观赏者自己去联想想象,山水画中的“天”就成了想象中的“天”、观念中的“天”。这种仅凭主观意识为依托,没有形质上的、具体实质的表现,不能不说有些情理上的牵强与不足,也使得心灵境界与宇宙境界得不到充分的冥合。
那么千百年来,大自然中的云彩为什么没能作为创作主体来表现呢?归纳起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中国画对技法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际创作中,实的物体容易表现,虚的物象难以把握。云彩看得见、摸不着,要在画面上固定其变幻莫测的形态非常困难。要总结提炼出表现不同云彩的笔墨语言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没有长年累月全身心的投入,是绝对不可能的。二是传统山水、花鸟画经过长期发展,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技法乃至欣赏方式上都有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一般的画家目光容易禁锢于传统的题材内容,陈陈相因于旧时作品体现的情调,或过于热衷于学某某大师、某某派,进而造成了创作上程式、技法、审美趣味的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的现象。第三,古今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诗词曲赋为传统山水、花鸟画提供了象征寓意的参照,而对于云彩,从古到今能够借鉴参照的经验非常少。这给画家在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合和作品内容意境的创造上带来了难度。
传统山水画未能把云彩这一大自然气势恢宏、动人心弦的创作元素作为创作主体,留下以云彩为表现主体,凸显大自然运动美、节奏美、气势深沉博大的作品,这是中国美术史的一大空白。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当代艺术家应该知难而进、勇于创新,解决历史遗留的难题,努力填补这一空白,为中国绘画增添新因素。
随着对艺术本质、自然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等问题的思考和研究的逐渐深入,我深刻地认识到:要解决云彩表现的历史遗留难题,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创作观念,用自己的审美角度来观察大自然、社会与人生;就要树立自己的艺术创新观念,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深入探索研究,解决在山水画传统与创新关系中存在的关键性难题;最终通过树立自己的艺术创作观,构建新的创作方式,并以全面的创作实践成果,为山水画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多年的实践创作和理论思考,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云法造境”。“云法造境”简而言之,就是从传统山水画难以表现或技法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将以往山水画中留出空白或淡化处理的大自然云彩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通过一种新的审美思维和创作方式,提炼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提升强化云彩的运动美感和时空神韵,赋予其更强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并以此作为构成画面的主旋律,创造出具有新内容、新意境的艺术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
“云法造境”不仅是对云彩内容和意境的全新开掘,更是以“云法”作为切入点,通过提升、强化、烘托、提炼等艺术创造手段,构建的一种山水画创作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真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具有原创精神的艺术作品的中国画创新模式。表现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其核心在于对艺术元素的创造性构建。构建,就意味着把大自然中所有能够进入画面的物象、所有的创作元素,来一个大的筛选,重新加以梳理取舍,包括哪些物象可以淡化削弱,哪些物象应该提升强化。构建,就意味着用自己的艺术思想、审美角度,去统领安排一切,为自己所想达到的艺术效果服务。“云法造境”为表现更广阔的宇宙时空提供了思路和方法。通过“云法造境”把握云雾的运动规律、展现云雾的神态气韵,可以延伸到把握山川的运动规律、展现山川的生命活力,进而提升到把握大自然的演化规律、表现无限宇宙时空的宏观美。以“云法造境”创作方式来糅合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可以产生一种更灵动活泼、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形成“云海山水画”的新样式;以“云法造境”创作方式构建“时空水墨画”,则能表现天地浑茫、雄健阳刚、如梦如幻的大宇宙意象,打开一条通往表现更广阔宇宙时空的道路,拓展中国绘画的新空间、新境界。
二、“云法造境”,构建云海山水画
科学讲发明,艺术讲创新。所谓新,指的是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也就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就是思想观念新、审美角度新;作品内容意境新、表现技法、创作样式新;也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要有自己的风格面貌,要能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
“云法造境”创作新方式在云海山水画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要突破以往大家一直在沿用的创作方式,树立起以云彩作为构成作品主体的创作方式。比如,传统山水画基本是以山川、树木作为构成画面的主体,大多采用高远、深远、平远,或S形、Y形、C形等布局构图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安排山川的脉络位置、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起承转合变化,再配以山石、草木、屋宇等形成分合、对比、呼应等关系,来营造内容和意境。而“云法造境”的创作新方式,与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方式拉开距离,相反是以云彩作为构成画面的主体,以云彩的升腾、曲伸等运动变化的气韵神采来统领画面的主旋律,将传统山水画中的山川、树木、屋宇等物体作为画面的陪衬或辅助的宾体,使其协调、统一地融入于画面的整体艺术效果之中,同时运用提炼出的能体现云彩美感的表现技法等多种手段加以强化提升,凸显张扬大自然的运动美感,开拓一片大自然与人生浑然一体的情景境界,创造出具有新的内涵和意境的“云海山水画”作品。
云海山水画通过云彩表现为中介,将山水画的表现空间扩展到对大自然宏观整体美的表现上,不仅丰富了山水画的题材内容,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也提升了山水画的艺术人文精神境界。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还创造出了一路独有的云彩表现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先刚后柔、以刚带柔、刚柔相济;先浓后淡、先重后轻、浓淡互溶;先线后面、以线拓面、线面交融。具体到创作中就是:大胆落笔、逐渐生发、细心收拾;先干后湿、虚实相间、以云带山、以云带水、似山似海似云浑然一体。这种在创作中把自然物象加以提升强化而提炼出的画云笔墨技法,解决了云彩在山水画中难以完美表现的难题,增强了中国画骨法用笔在云彩表现中所展现出的笔墨精神。
三、“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我们的先人已经从哲学的高度道出了宇宙自然存在宏观大美和万物演化的自然规律。而艺术家的最高目标就在于表现自身对宇宙人生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构建独具个性的意象世界。
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同样将云彩的运动神韵作为画面的主旋律,让天空、大地、山川一切景物围绕这一主旋律展开,按云彩的运动趋势、气势走,并以此为中介,整合天地间适合意境创造的表现元素,把上下物象连成一体,上达苍穹,下连大地,一以贯之,展现洪荒初辟、天地空濛、日月辉映等种种奇特神秘的时空境象,创造出包容宇宙天地、气势浩大雄浑、意境博大深沉的“时空水墨画”。
“时空水墨画”与山水画拉开了距离,区别于山水画所表现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等具体可视的形象,“时空水墨画”面对的是宇宙之无穷缅邈、日月之阴阳盈亏、天地之动静上下,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大自然宏观景象。这种宏观景象犹如人在太空俯视地球,观察到的是大自然的纹理和大地的整体轮廓,感受到的是似云、似海、似山的一种宏阔浩瀚、苍茫无尽的宇宙人生宏观体验。在此宏观自然的角度下,大地上的树木、屋宇、桥梁和人等景物都不可能看清。如果让这些物象出现在画面上,那画面的表现空间就会缩小,那种无边无际的宇宙时空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时空水墨画”超越现实时空的物理规律,以主观想象的时空观念为视觉形象的寄托,把星球、天空、大地、山川、云彩、大海等连成一个整体,创造出如梦如幻、似像似不像的时空意象,在有限的画面中展示出无尽的时空变幻和恢宏壮阔的美。画面中似乎没有具体可指的形象,但又好像无处不在,非常亲近。欣赏者感受到的是一种远古、一种神秘、一种浩瀚无垠、一种返璞归真的审美享受,仿佛置身于无极太空俯瞰地球的无尽云天、浩瀚山川,是山,是海,是云?这一切只能用“时空”二字来概括。
从作品题材与表现空间看,“时空水墨画”用一种尽收宇宙万物于眼底的目光观照世界,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万物。它神游于错综复杂的天地万物中,捕捉到了云雾运动的形态和轨迹,观察到了山海云的异质同构,窥见了大地山川与日月星辰的交汇碰撞,进而探寻到了宇宙时空中介于客观呈现与主观想象之间的种种神秘景象,打开了一个能传达深邃的宇宙意识和浩广的天地情怀的形象空间,创造出一种艺术表现的新内容新空间。
从作品意境提升看,“时空水墨画”体现出似云、似海、似山三位一体的大自然宏观美感和宇宙时空大律动、大节奏的气势,达到了一种“云与山共舞,山与海同韵”的艺术效果。它将中国绘画由传统的对可游、可居、小桥、流水静态美的追求,扩大至体验宇宙时空崇高、雄浑、博大、神秘的宏观美、节奏美、运动美、内在美,把中国绘画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境界。
正如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所说:“钟章法通过云法造境、水墨时空,来表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给画云以丰富的内涵。不只是开拓了题材,而且是一个视野的开拓,是一种精神性的探索。他的水墨时空体现了大自然的宏观美感,把传统的画山、画水、画树的意境,提升到更宏大的境界,包括我们似乎未知,需要继续探索的领域。他不只是跟大地、山川对话,还跟整个宇宙对话,这就赋予了画面更多的精神容量,画法也更神奇。”
“时空水墨画”是我几十年思考、研究和创作的最突出的成果,把它与山水画分离出来,另立名称,其目的在于为山水画创新提供一个明确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思维和新方法,也为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个如何往深度走、往高度走的可供探索研究的新样式。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说:“钟先生正在进行新的开拓、新的尝试,无论是从宏阔和细微的对比,无论是空灵和实在的对比,或者是经验和想象、超越和拓展的对比,其前景可能是中国水墨真正走向一种浩瀚无涯,传导着中国人时空观念的艺术。”
四、创作与理论并重,开创云海画派新样式
中国美术史是一部人类发现美、创造美的发展史。传统是什么?是一种文化积累,是一代代人创造的积累。经过历史的筛选沉淀,新的创造将来也可能会成为新的传统。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就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只有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审视这个世界,艺术创造才有个性,才有自己的特色,中国绘画才能不断地发展。
以“云法造境”构建创作的“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两大系列作品,先后两次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中国美协艺委会主办,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得到40多位在京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云法造境——我的创新之路》、《以云法造境构建时空水墨画——开拓中国画新空间》、《云海山水画——我的创作之路》等多篇论文先后在《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等国家艺术专业核心报刊发表,《中国画名家技法丛书:云海山水画技法全解》也于今年9月出版发行,从艺术理论到创作实践已基本形成了“云海画派”的艺术思想体系。
在当前美术界,对于画派有着不同的认识,也存在许多误区。“云海画派”的创新是基于对艺术的特质的正确把握和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出发的。因为从艺术本质和艺术发展规律看,真正的艺术创造都是属于个体的,都是从内心深处开始的,是艺术家这一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在某个时空中发出的独特的声音,而且群体情感、群体笔墨是不利于艺术发展的。美术史上出现过的黄荃“双勾填廓派”、周之冕“勾花点叶派”等画派,也都是以个体的艺术特质构成的画派,推动着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云海山水画”和“时空水墨画”在名称和艺术特质上,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以往画派在群体风格样式、笔墨语言和地域范围等方面存在的影响艺术创新发展的不利因素。它们的创作始终坚持艺术从传统中来、从大自然中来;始终没有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这样的艺术创新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把以“云法造境”构建创作的两大系列作品统称为“云海画派”,其目的既是在中国画的画云领域竖起一根标杆,也是以自己几十年的创作成果来印证山水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画的时代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发展方式。
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美术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把前人虽然有了一定认识,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大自然中的云彩表现作为自己一生的主攻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课题。要把这一难题解决好,必须继续创作出一定数量、真正有说服力的作品,并构建出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对于一个在这世界上只有几十年创作生涯的人来说,需要继续去做的事情之多、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只有不停地思考探索、不断地完善提高,才是完成目标唯一的道路。这也意味着我这一生只有在艰辛的劳作中度过,而也只有把自己立志锁定的目标、认准的事,做好、做到底,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这个社会。
时空水墨系列
云海山水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