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的中国评剧院,当喜庆的音乐响起,整洁明亮的文化中心见证着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剧场下千余名忘我投入到剧情发展之中的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会心的笑声,这场由顺义区文化委员会着力打造、北京凌空评剧团演出的原创评剧《恩怨亲家》在参加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颂扬北京精神讴歌伟大时代——2012年北京市优秀剧目展演”的首场演出时,即获得了评剧迷们的青睐,剧目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优美动听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俘获了评剧迷们的心,主题好、故事好、唱腔好、舞美好、演员好成为观众对这部剧目的一致评价。
《恩怨亲家》是由顺义区文联副主席、顺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广星编剧的当代作品,同时特邀著名导演刚立民和国家一级作曲黄兆龙进行前期创作,由北京凌空评剧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讲述了大学生肖楠担任小陈庄村党支部书记,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一心筹划着为村民们建设文化中心,但却在用地问题上遇到了阻碍。村民常有理家的祖坟需要拆迁,但常有理却因为“旧怨”认为肖家仗势欺人。一场夹杂着亲情和爱情的“迁坟”事件掀起了全村的轩然大波。最后,演出在第六场中达到高潮,两家恩怨谜底揭晓,仇恨在一场下跪中化解,两家仇家变为亲家,村民的公共文化福利也得以最终实现。
尤为一提的是,民营剧团凌空评剧团的倾情演出为《恩怨亲家》走进基层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北京凌空评剧团成立5年来,上山下乡演出过几百场,而且以每年一出原创剧的速度不断成长,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吸引了众多名家和院团的大力支持。演出前,作曲黄兆龙信心满满地表示,首场演出一定会不少于10个叫好。该剧虽为当代评剧,但依然保留了北京凌空评剧团尊重传统的一贯作风,标准的评剧题材、评剧唱腔,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体验评剧的好看、好听、好玩和感人。而作为编剧胡广星的第一部评剧作品,其对现实题材的准确拿捏程度和丰富的人物语言、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得到业内专家的较高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表示,《恩怨亲家》能站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把矛盾写得真实透彻,就像农村里活生生存在的人和事一样;在演员的选择上,老中青三代同台演出,取长补短,体现了评剧艺术的传承发展,很是了不起。
顺义区自古有评剧演出的传统,《恩怨亲家》是一部将北京新农村建设题材搬上舞台的当代评剧,无论是从题材上,还是从剧本对北京当代农村生活的细节捕捉上,都体现了评剧关注基层、关注民生、紧贴时代的典型特点。自创排以来,该剧已在顺义区多个乡镇演出多场,同时广泛吸收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反复修改搬上中国评剧院的舞台。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剧目以当下备受关注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话题,围绕肖、常两家的恩怨展开叙述。作为一部反映当代的、北京的、原创的剧目,它充分发挥了评剧善于捕捉现实题材的功能,在矛盾转化中弘扬了“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顺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剧目策划高源表示,《恩怨亲家》这出戏好就好在真正实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故事发生在普通群众中间,几个小人物折射出大主题。这样的作品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是因为人是身边人,事是身边事,故事可信、事迹感人,这样的故事很多老百姓都遇上过,这样的村干部很多村都有,把这样的人和事搬上舞台,老百姓才会认为这就是为他们写的戏,老百姓看着才过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同时强调,《恩怨亲家》提出了一个农村文化中心建设的现实问题,老百姓随时随地参加文体活动的心愿十分迫切,剧中主人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则可以借鉴到现实中来。
从北京市远郊区县一步步走出顺义,走上中国评剧院的舞台,走进更多普通北京市民的心里,《恩怨亲家》正以其独特的评剧魅力和来源基层的创作题材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关注评剧事业的长远发展、关注新农村农民公共文化建设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