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山东济宁:文化惠民记心头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开幕
各界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
南水北调中线将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带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出版受好评
川港合作培养高端文化产业人才
浙江出台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规划
河北命名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0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济宁:文化惠民记心头

    本报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苏  锐

    济宁,山东省西南部的地级市,孔孟诞生地,杜甫、李白等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市。曾有人说,济宁的百姓都是文化人。那么,作为一个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城市,近年来在文化惠民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探访。

    多种形式展现地域文化

    “夜来哄上,天黢黑,我喝完面汤,拿着洋火就去玩儿去了。”12月16日,时值仲冬,鲁西南上空正飘着小雨,记者驱车来到济宁市汶上县中都民俗馆,一进门就被墙上电视里播放的汶上方言展示动画所吸引,在场的游客也被逗得哈哈大笑。同行的汶上县文广新局局长张会学告诉记者,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展示汶上丰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特意请人制作了这部展示汶上方言的动画片。“根据汶上方言语音、词汇、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将生活中老百姓朴实的生活场景和片段,通过动画短片的形式进行展现。”中都民俗馆的导游告诉记者,在观赏精彩动画的过程中,游客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汶上的地域文化,感受汶上方言独特的魅力。

    为给当地民众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汶上县有关部门修建了这座民俗馆。民俗馆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分喜庆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生产生活三大展区,共8个展厅。民俗馆里收藏着大量汶上民俗史料和实物展品,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展现、场景再现等方式,让当地民众了解汶上历史的同时,也成为展示汶上文化的窗口。“农闲或者黄金周期间,很多县城和乡下的群众都专程来民俗馆,欣赏当地传统曲艺表演,了解汶上的历史。”据介绍,中都民俗馆是汶上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汶上投资近2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已开工建设,今年动工的14处文化大院已有12处顺利竣工。“有了这些文化设施,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张会学说。

    惠民演出吸引群众参与

    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惠民的重要保障。济宁市提出,到2013年,所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每个县区至少建成一座数字化的现代影城,村文化大院建设在年内要实现全覆盖。

    如果把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比作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文化设施是“路面”,那么文化活动便是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路面”修得很平整,群众文化活动这辆“车”能否在上面畅通无阻、川流不息呢?济宁市文广新局局长周立华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为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的空间,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今年3月,由济宁市文广新局主办,济宁市群众艺术馆、济宁运河音乐厅承办的“激情广场,和谐济宁——市民大舞台”在该运河文化广场举办。活动中,只要报名的市民均可得到上场演出的机会。活动一经开展,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市民大舞台”已演出近百场,参演队40余支,演员2000余人,观众数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我们自己的大舞台”。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济宁市文广新局组织举行了“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活动分为“市民大舞台”和“百姓大舞台”两部分。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政府文化部门组织文艺爱好者、群众文艺队伍演出,送戏下乡演出,在当地有一定民众基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展示、表演等,反响热烈。

    培育特色文化品牌

    “策划活动时我们还担心老百姓不愿意上来唱,没想到通知一发出去,来报名的群众太多,差点把‘文化惠民热线’电话打爆了,我们不得不增加演出的场次。”谈及近年来开展文化活动的体会,张会学深有感触地说,基层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涨,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块场地,舞台不需要很豪华,音响需要很高级,老百姓图的就是喜庆热闹。

    “现如今,很多群文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周立华坦言,济宁市1990年就办过一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很浓厚。活动开展起来之后,如何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培育自己的文化品牌值得思考。周立华透露,由于现在济宁市各县搞活动都是“各自为政”“片区作战”,群文活动节目内容不够丰富。该市计划从明年开始努力推动形成“一县一品牌”,举办“千台大戏进农村”活动,增加各县之间的演出交流,拿出文化系统的“看家本领”,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为给基层群众提供“欢唱”的平台,济宁市计划至明年上半年,在全市80%以上的村修建好固定的百姓大舞台,并继续培养特色文艺骨干,形成“村村有团”的局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