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博物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民办博物馆发展路上的“拦路虎”
图片新闻
私人博物馆缘何假货泛滥
华侨类博物馆:“养馆”是个普遍难题
柳州白莲洞博物馆获评“生态旅游示范试验区”
中国铁道博物馆为首批馆藏文物定级
宁夏博物馆:迈向一级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侨类博物馆:“养馆”是个普遍难题

    本报讯  “社会对华侨华人群体的认识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国内各地不断新建华侨类博物馆的重要原因。”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黄纪凯表示,华侨类博物馆将凸显其特殊的社会价值,对华侨华人在海外的长期生存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建馆之后如何合理“养馆”,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内地多个城市陆续新建华侨类博物馆、纪念馆。据媒体最新报道,福建“漳州侨史馆”即将动工兴建,计划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已开始面向海内外募集华人华侨史料。

    黄纪凯指出,目前国内在建及已经开馆的华侨类博物馆达15家以上,多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传统侨乡,地域特点比较明显,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其海外乡亲与祖(籍)国的联系。

    “建馆容易养馆难是华侨类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建好场馆后,怎样让博物馆更好更长久地发展下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黄纪凯认为,不同于国内其他题材博物馆的先有文物后建馆,华侨类博物馆除了建馆外,还需要将相当一部分人力、财力用于征集展品。

    “华侨文物分布在众多海内外华侨华人手中,尽管侨胞多有积极性,却仍然有许多人无法知晓建馆信息,亦不清楚自己拥有的文物是否属于华侨历史文物。”黄纪凯认为,增加宣传力度、努力落实各方面征集线索是解决此类困难的唯一方法。

    在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庄国土看来,展馆恢弘而访者寥寥是各华侨类博物馆的普遍状况。对比其他专题文博机构,华侨类博物馆图片多而实物少,宣传功能强而研究和审美功能不足,离以实物展示的博物馆本质尚有距离。(娄 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