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学京剧的孩子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0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京剧的孩子

    孩子们在基本功的课上练习倒立。练功房的墙好像不是用来隔开空间的,而是用来放腿的。累了,就躺下。无论地板被多少人踏过,无论自己有多么爱干净。到那一刻,能静静地躺在地上是一种莫大的奢侈。

    学好京戏不光要刻苦练功,更要学会动脑,把握角色精神。

    老师正在帮李浩亮下腰。平时的“开心果”,到了这时真的乐不起来了。

    “宁可牺牲电脑或少玩电脑,时刻坚持学习雷打不动。以优异的成绩汇报家长。”这是李浩亮的奶奶给学戏的外子提出的“两口号、三效果”。

    练完晨功,李浩亮(右)与自己的小伙伴许周熠开起了玩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武生的许周熠却显得很腼腆。

    许周熠在老师的帮助下翻过两米高的木凳。翻打跌扑是戏校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孩子们早已学会了苦中作乐。

    11岁的小女孩陈韵达一丝不苟的练习基本功。家在外地、年龄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不得不经常“换班”在北京陪读。

    老师在为孩子绑头,天性活泼的孩子对着镜头做鬼脸。如果绑头勒的很紧孩子们会很痛,严重的还会吐。

    老师在为孩子化装。京剧的各行角色——生、旦、净、末、丑的人物造型,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

    本报记者  陈  曦  摄影报道

    翠钿金钗流光溢彩,水袖罗裙满台生辉,现在的90后也许很少有人还有这样的审美探寻。那些曾经辉煌的舞台形象在港台歌星、欧美明星的冲击下渐渐暗淡,慢唱徐吟似乎与快节奏的生活无法接轨。但是,在学生们忙着上各种补习班、学各种特长的时候,有一些孩子仍然选择了学习戏曲这条“复古之路”。老人都说:“有钱的孩子不学戏,学戏的孩子不容易。”前半句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被我们抛弃,后半句却是历经百年检验的真言。

    清晨6点,“咿咿——啊啊——”的吊嗓声音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内传出。这是女孩子们在练功房里的吊嗓训练,而男孩子们正在训练拿顶、小翻、虎跳等动作。正式上课从8点开始,一天8节,除必要的文化课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戏剧表演的专业课程,从基本功练习(翻身、下腰等等)、兵器对打、翻筋斗、腿功到练声、唱腔、戏课,直至最后完整的排一出戏,唱念做打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从十来岁进入戏校就决定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比其他孩子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

    学习花脸的李浩亮十分活泼,他的爷爷、奶奶是京剧票友。从小李浩亮就喜欢跟着爷爷、奶奶看戏曲频道,而且还不许换台。慢慢的李浩亮不仅看戏,还跟着电视里学起了唱京剧,学得有模有样。爷爷、奶奶见孩子的确有这个兴趣,便跟他说:“你要是选择了学习京剧,就要做好受苦的准备,无论多苦,一定要坚持下来!”兴奋不已的李浩亮这时只顾得一个劲儿地点头。就这样李浩亮开始京剧的学习。在京剧表演2011届京剧初二班里,最小的孩子11岁,最大的不过14岁。班级里这些孩子和李浩亮一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儿时就与众不同地对这门戏曲艺术产生浓厚兴趣。

    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建院60周年,京剧系特别推出的原创少儿京剧《少年马连良》中,12岁的河北小男孩许周熠在剧中扮演少年马连良。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总是显得有些害羞。可是一上台,就完全变了模样。别看他年龄不大,戏曲的功底可是不浅。唱念做打样样有感觉,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唱腔虽然还没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可谓字正腔圆。在校期间,他已经获得了第14届全国戏曲小梅花大赛金花奖。据老师介绍,这个奖就相当于儿童版的“梅花奖”。

    由于戏曲艺术的独特性,很多知识没办法落到文字上,只能是老师的口传心授,再加上学生的实践练习。悟性和勤奋是成为优秀京剧演员不可缺少的条件。京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致家当,这份家当里装载着无数孩子的苦乐年华,而这辛苦与汗水的浇灌正是我们国粹艺术的魅力之源。在京剧并不景气的今天,孩子们对京剧的这份热爱和执著也许能让人们看到祖国戏曲繁荣的希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