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上海记者 洪伟成
区级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舞台虽然没有大剧院那样富丽堂皇、灯光璀璨,台下热情鼓掌的观众感染了国家京剧一级演员唐元才,他登台表演了一段戏曲“贯口”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观众是他所居社区的街坊邻居,而他则是上海天平社区“名家坊”的成员。
“名家坊”是上海市徐汇区天平社区探索群众文化建设新途径的积极成果。不独唐元才,尚长荣、周小燕、秦怡、陆春龄、茅善玉、陈燮阳等艺术家都作为“名家坊”的成员活跃在天平社区的舞台,或登台亮相,或开办讲座,有时还亲自指导社区群众文艺团体。
社区党工委书记王纪远告诉记者,搞社区群文必须要有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才资源。天平社区虽然面积不大,常住居民仅6万,却是闻名遐迩的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如今更是文化人才的聚居区。
聚合人才造福社区百姓
在人们的印象里,社区文化建设往往搞不出什么名堂。天平社区的做法是,将文化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社区特色文化,提升居民的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名家坊”于2007年应运而生,在名家与百姓、精英与草根之间搭建沟通、互动的平台。名家要“接地气”,百姓要“望星空”。
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曾被誉为“中国银幕上最美的女性”,但对天平人来说,她如同一位和蔼的邻家长辈,一位热心社区公益活动的老艺术家。嘉苑书画社书画展、社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小区健身运动会等各类社区活动中,总能看到她从容、幽雅的身影。95岁高龄的“中国之莺”周小燕则表示:“我住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我属于这个社区。长期以来,你们热情地搞社区文化工作,为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这也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最大支持。”
负责社区文化工作的刘月兰告诉记者,周先生曾多次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中心新馆揭幕仪式上,她还特意邀来爱徒廖昌永作精彩演出。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也和天平社区结下了艺术之缘,作为“名家坊”首批成员的他,多次抽时间参加社区艺术节,还经常下基层普及京剧艺术知识。
打造品牌提升社区形象
把人才资源优势落实到实处,精心打造社区群众文化的品牌,这是天平街道的创新之举。国家一级作曲、上海电视台首席作曲沈传薪迁居天平社区不久,欣然谱写了歌曲《天平,幸福的家园》。他说:“以前我写过很多歌,都是名家登台唱的,而这首歌现在街道居民都会唱,这更让我感到高兴!”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沈传薪3年前创建了100多人的徐汇大众乐团。2011年5月,他带着自己创作的清唱剧《徐光启》率团踏上了赴美演出的旅程。扎根社区的乐团走出国门演出,这在上海尚属首次。
以“名家坊”为引领,目前天平社区已形成了六大品牌活动:经典情怀、哈哈天地、缤纷大舞台、润余书场、知识殿堂和影视大厅。涵盖了团队演出、艺术传授、精品献演及传承经典等丰富内容,充分体现出“人文天平,雅俗共享”的社区文化特色。在“名家坊”的指导下,这里涌现出一大批品牌团队和文艺协会,如合唱协会、戏曲协会、朗诵沙龙等,成员不仅在社区各类文体活动中大显身手,还在省市级、国家级大赛中屡获殊荣。
引领社区群文正能量
“让居民在文化建设中唱主角”,这是天平社区群文工作的一贯宗旨。定期举办的“缤纷大舞台”演出,就是政府为社区居民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搭建的平台,“名家坊”成员则以评委身份全程参与,有时也登台亮相、表演示范,全力发挥着引领社区群文的正能量。据2012年上半年统计,21个居民区共推出11场“缤纷大舞台”文艺演出,600多名居民登台表演,吸引观众超过6000人次。目前,天平社区已形成“一网一报”的媒体格局,把群文活动与社区文化特色、人才资源和传播手段结合起来,融入自身固有的民俗文化、敬老文化、健身文化、旅游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之中,积极开展与居民兴趣爱好、生活起居、休闲度假紧密相关的群文活动,构成了一道贴近民生、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图景。
5年来,“名家坊”相继举办演出、讲座活动30余场。在历届社区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社区文化与名人同行”中外歌曲赏析会、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等活动中,名人名家或主持、或表演、或主讲、或评审、或指导,为居民奉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高安居委的高阿婆由于年老体衰,已多年没进剧场看戏了,如今能在家门口欣赏到大师名角的精彩演出,高兴得逢人便说:“以前只能在电视上望一眼的名家,现在在社区舞台上为居民演出,真是福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