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幸福工程 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回眸郭沫若
莫失节日的文化内涵
《1942》: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光影变幻
“常门梅风”:中正、清新、峻拔、雅丽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郭沫若

    本报记者  高  昌

    如果只是江山的一片静美,

    不会深刻地鼓动我的心扉。

    是劳动改造了自然和社会,

    使江山焕发出生命的光辉。

    这是诗人郭沫若在《钱塘江大桥》一诗中写下的令人难忘的诗句,也鲜明表达了作者积极入世的创作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认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以及他一生所从事的所有文化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现实目的性,就是以之“作为策进人民幸福的工具”。我们所有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养料、智慧,获得力量;应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一起在实践中共同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白云苍狗,世事变幻,对于沫若先生的评价虽也有一些从不同视角出发的看法,但沫若先生的文学和学术成就仍然是一份不可磨灭的文化存在。近日来,在北京和郭沫若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市等地陆续开展了“郭沫若国际学术研讨会”“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纪念这位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郭沫若文学和学术成就的再认识、郭沫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郭沫若与20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郭沫若与中外文化交流、郭沫若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议题成为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研究者认为,郭沫若先生在文学、历史、考古、艺术、翻译等诸多文化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文化与旧文化、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郭沫若与时俱进,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一代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马识途表示,郭沫若是中国当代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其“创造精神和学术勇闯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中国文化界最具现实意义。马识途先生认为要真正评价郭沫若,应当坚持“知人应该论世”,坚持言之有据,观其全人,公正批判,还原历史。著名学者文怀沙说:“我在沫若文化苑门口注意到这么一个对子:‘文豪本色;名士风流’,我觉得写得非常好,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郭沫若的形象……我觉得郭沫若和歌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文思的敏捷和艺术的天才,百科全书式的渊博知识,对自然科学的高度热爱,都是相似的。所以,我认为郭沫若和歌德一样是世界文化巨人,是自己民族的骄傲!”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认为:今天,我们纪念郭老,要学习他不畏艰险、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他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民主学风,学习他团结同志、奖掖后进、扶持青年的崇高品德。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郭沬若等老一代艺术家为楷模,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唱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艺术精品,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再创辉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林怡表示,郭沫若既是我国文化战线上一面光辉的旗帜,也是民间外交战线上的先驱者和领导人之一。他自投身新文化运动始,总是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活跃在时代潮流的前沿。

    郭沫若先生的女儿郭庶英提到的一段话,令人非常感动。她说:父亲曾说过:“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郭沫若先生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自己的年龄,他的名字也如松柏一样,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长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