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幸福工程 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抓手
回眸郭沫若
莫失节日的文化内涵
《1942》:历史与艺术之间的光影变幻
“常门梅风”:中正、清新、峻拔、雅丽




 中国文化报 >  2012-12-2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常门梅风”:中正、清新、峻拔、雅丽
——豫剧名家王惠的表演艺术

    本报记者  刘  茜

    “追寻人民艺术家的足迹,学习大师艺术,传承大师思想,继承常香玉精神,不仅是豫剧名家王惠努力的方向,也应当成为戏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王惠表演艺术研讨会”上,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的发言引来与会者的阵阵掌声。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自2011年实施,此前已推介4位名家李利宏、李树建、汪荃珍、周虹。此次研讨会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王蕴明、王安奎、康式昭、周育德、邹忆青、白燕升等戏曲专家研讨了王惠的表演艺术成就。

    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王惠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入室弟子,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她1983年到河南省豫剧一团工作,之后逐渐成为剧团顶梁柱之一。30年来王惠追寻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的足迹,对戏曲艺术无比热爱,继承“香玉”精神,弘扬戏曲文化为己任,创造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作品,被誉为“常派新花又一枝”“雏凤清于老凤声”。

    王惠继承的常派剧目有《大祭桩》、《白蛇传》、《五世请缨》等。她在《五世请缨》中饰演佘老太君,其唱腔雄浑大气,气势如虹,深得常派真谛。2005年,河南省豫剧一团排演了豫剧《常香玉》。王惠在剧中饰演老年常香玉。她用充满激情的唱腔和富于表现的身段来刻画常香玉大师,大师大气端庄的气质、坚韧宽厚的胸怀、惩恶扬善的高贵品德、高超精湛的惊人技艺,均展示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该剧一举获得了文华大奖,王惠也获得了文华表演奖。王蕴明评价王惠是“常门梅风”,并用“中正、清新、峻拔、雅丽”来概括其艺术成就。他说,王惠的表演雍容华贵、大气磅礴,唱腔高亢奔放、珠圆玉润,既有浓郁的常派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康式昭用大气、帅气、英气、端庄、秀丽、亲和来评价王惠的舞台艺术形象,他认为,舞台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保留,保留在戏剧的舞台上、保留在观众的心中、保留在戏剧的史册。他坚信,王惠塑造的艺术形象和她以《常香玉》为代表的剧目是可以实现这个保留的最高境界的。戏剧导演黄在敏说在模仿一个流派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注重外部的那种形式上的一种模仿——发声、行腔、运腔,但是一个流派的形成,不仅仅是要看到它的演唱和表演的运气的特点,更重要看到这个流派文化精神。王惠做到了继承中的创新,在继承常派的同时,有自己的剧目建设,形成了个性风格。

    常香玉的代表作是“红·白·花”,突出特点是跨不同的行当成功塑演了不同人物。王惠把老师常香玉在创造人物中间所体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很充分、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她主攻青衣、帅旦、闺门旦,能够把不同行当、不同类型的人塑造得真实自然,甚至在同一出戏,表现了人物不同阶段的的感情。《白蛇传》、《花木兰》、《五世请缨》皆是如此。

    王惠常说:“常老师的演戏和做人是我一生的追寻。”台上饰演常香玉,台下更学常香玉的高贵品德,是众人夸赞王惠的最高评定。王惠是优秀的剧团管理者、领导者。她在河南戏曲界率先成立了王惠戏剧艺术工作室,尝试着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自己对豫剧艺术的追求,2007年王惠戏剧艺术工作室拍的戏剧艺术片《五世请缨》荣获了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影片。她忠于原汁原味的常派,却又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她将古老的传统豫剧和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进行嫁接,2008年10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惠交响演唱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深受领导、观众的好评。今年,河南省豫剧一团新创排了豫剧两部大戏《丹水情深》和《韩玉娘》,其中《丹水情深》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创作金奖。河南省文化厅巡视员董文建作会议总结说,王惠把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河南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新的贡献。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