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美文/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美文/副刊
  标题导航
鸿蒙初开的日子
在台湾寻找美丽的乡村
弄孙之乐
年 集
图片欣赏




 中国文化报 >  2013-01-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 集

    王忠范

    我的东北老家孤山镇,是座乡间老镇。这里富有经济意义和文化内容的大集足有百年历史,名声很大。农历每月的初三、十六、二十九都是集日,而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起,直到年三十儿的上午,天天都有大集。这时候的大集叫年集,车多人多,最红火最热闹。我儿时就念过这样的歌谣:“过大年,开大集,大人小孩都要去;买东西,看大戏,又吃又玩心欢喜……”

    春节前夕,诗人老许和写小说的小于来我家喝蹭酒解馋,我讲起老家的年集,简直是把他俩“雷”了,蹦起来说要去看看,那样子像姚明扣篮后兴奋得跟队友撞肩。他俩搞定了行程,我便陪着坐火车又改乘汽车,风风火火地来到了我的老家孤山镇。我同姓的本家二叔可是孤山镇的爷爷级人物,他家就在孤山脚下,是一座二层小楼。二叔并不见老,脸上以前的棱角都被富态的肉填满了,是不折不扣的胖子。他听说我们是来逛年集的,便显得很牛,大幅度挥动着手臂说,孤山镇的年集既有旧俗又有新风,可能全东北都是上数的。小于摸摸二叔的新款羽绒服,说二叔身上体现着时尚指标。

    第二天一早,清雪飞洒,挺冷的。此时街上不时传来锹镐声、斧锯声、吆喝声,二叔说那是小商小贩正在支架子、搭篷子、摆摊子,正忙着上货呢。二叔告诉我们,到这里做买卖的大多来自城里的和邻近乡镇,都是真货新鲜货。太阳刚冒红,四里地长的大街两侧就排满了货摊,林林总总,花花绿绿,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有卖服装的、卖肉的、卖鲜鱼的、卖青菜的、卖年画的、卖香烛的、卖鞭炮的、卖灯笼的、卖日用百货的……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似乎比城里的农贸市场还丰富。四乡八村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坐汽车的、开四轮拖拉机的、骑摩托的、蹬自行车的、步行的,说说笑笑,脸上都是晴朗的天。这些农民相见,分外高兴,都要抱拳问好:“拜个早年!”然后拉家常,唠年景,亲亲热热。诗人老许发现:年集也是庄稼人欢聚叙情的平台。大集里人头攒动,沸沸扬扬,赤赤裸裸地快乐,真爽。好多人都是这看看那瞅瞅,发现喜欢的就买些,或者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都是开心痛快的样子。而那些举着长杆卖冰糖葫芦的、挎着木箱卖香烟的、推着小车卖豆腐脑和年糕的,来来往往,叫卖声声,都是以前的方式,让人想起老电影中的镜头。小于说,这景况在沃尔玛或普尔斯马特你是永远看不到的。

    我们走进一间生火炉子的板房,这里是写对联的,排着的都是庄稼院的人。写对联的老先生是城里退休的老教师,他的字虽不是什么柳体、颜体,却鲜活好看,对联的词句可自己出,或由老先生现场编撰,随意随便。二叔说,那些印刷体对联千篇一律,太板正,别说小青年看不惯,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喜欢。二叔掏钱想求副对联,诗人老许主动出词:年到喜到欢乐到,春来暖来幸福来。对联写好了,二叔咧嘴乐了:“走,咱们下馆子去!”大集后面有一大排小酒馆,或专营饺子,或专营春饼,或专营杀猪菜……都是地方风味,门前还挂着旧时的红幌、蓝幌呢。我们在一家羊汤馆吃羊肉吃羊血肠喝地产老白干,很来情绪。来这里吃饭的人很多,所有的桌子都坐满了。几个农家老汉边喝边聊,还划拳行酒令,把酒盅都要捏扁了。那些穿着时尚的姑娘小伙成伙成帮,买罢货就来吃吃喝喝,不遗余力地又唱又跳。小于说跑这么远来疯笑未免奢侈了些,二叔认真地摇摇头:“小青年以赶集为名来约会,谈情说爱,游游逛逛,这是老乡俗了。”

    乘着酒兴,二叔带我们去大集的东头去看乡戏。那石头砌的戏台下,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观众。台上有唱二人转的,有演单出头的,有说东北评书的,还有变戏法的,每个节目都充满了乡土气息。我们几个越看越觉得过瘾,都在鼓掌叫好。往回走的时候,天擦黑了,集市上的人还没散尽,那锣鼓点和远远近近的鞭炮声,让我感到故乡是在这欢乐的节拍中迎接春天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