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要闻简报
“中国文化果然多姿多彩”
蔡武在京检查文物安全工作
春光独好 新意独具
百年老建筑安达火车站整体平移
如此消费要不得
现行春节年满百岁
四川自贡彩灯点亮经贸路




 中国文化报 >  2013-02-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
现行春节年满百岁

    新华社合肥2月5日电  (记者徐海涛)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在其数千年历史中有过“元旦”等多个名称,日期也多次变化。专家介绍,直至1914年为接轨西方历法才将“元旦”之名移到阳历1月1日,阴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即将到来的癸巳蛇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0个春节。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天文史学家石云里介绍,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100年来,春节也在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是民间强烈的传统意识保住了春节。”安徽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说,新中国成立后移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习俗,改革开放后城镇化、信息化浪潮也在改变源于传统农耕社会的春节。

    “虽然形式在变,但春节祭祖祈福的内涵没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王贤友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