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璐
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自去年12月12日上映以来,票房在国内横扫千军,最终以12.66亿元人民币票房的骄人成绩收官,成为2012年至2013年贺岁档的大赢家。然而,尽管《泰囧》在中国内地势如破竹,正式进军海外后却频遭冷遇,未能再续观影神话。
国内冠军“保送”海外
“令影片声名鹊起的是一串数字——上映2个月,票房2.15亿美元,打破了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制作成本仅为200万美元。”美国知名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者》这样描述《泰囧》。的确,《泰囧》火爆的票房让全球影坛为之瞩目,国外影视界权威媒体曾多次报道这部电影并予以较高评价,不少海外发行商对其也颇为心动。
今年1月,已被中国大连万达集团并购的美国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娱乐控股公司派代表来中国,与光线影业及万达影视传媒一起协商《泰囧》的北美发行事宜并最终达成共识。光线影业海外发行经理张亚敏表示,华人聚集区对该片普遍兴趣较高,由于电影品质相对较好,磋商过程很顺畅。日前举办的柏林电影节上,《泰囧》高调亮相欧洲电影交易市场,并于当地时间2月10日和11日举行了两场放映会。据报道,欧洲买家对这部“神片”非常好奇,两场放映会座无虚席。德国《世界报》称,所有的媒体与买家都渴望一探该片在中国取得超高票房的究竟。
2月8日起,《泰囧》正式登陆北美,在纽约、洛杉矶、华盛顿等10个地区共34家影院放映。“搞怪的角色、快速剪辑的镜头、艳丽的色彩、闹哄哄的背景音乐……在这部极其搞笑的喜剧片中,徐峥使用了美国观众熟悉的技巧。该片主演还包括在中国很受欢迎的两位演员:饰演狡诈同事的黄渤以及饰演烦人跟屁虫的王宝强。”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这样介绍该片,并称“《泰囧》在美国的上映将使观众有机会一睹中国当代喜剧电影的风采”。除此之外,《泰囧》还于2月7日在泰国上映,于2月21日在马来西亚上映。
北美票房不如人意
“人类已经阻挡不了《泰囧》的步伐了!”面对《泰囧》高歌猛进的海外行,网友们发出这样的感叹。然而,该片在北美等地区的院线上映后,票房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在影片取景地泰国的票房排名勉强过得去外,在北美AMC影院所属的29家影院进行点映的首日票房只有惨淡的9098美元,首个周末也仅仅收获了3.22万美元。据报道,不但影院的放映厅里观众寥寥无几,且当地观众普遍反映影片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认为“故事情节比较俗套”“搞笑用力过度”,且“电影里面没有熟悉的明星”。
《泰囧》海外遇“囧”的状况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中国网友“summer”在有关报道的网页上留言称:“华语片在北美一直是小众,如此本土化的电影怎么可能在海外受到欢迎?”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教授达纳·波伦指出,类似喜剧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随处可见,同类型的外国电影在美国不会有市场。一位美国影评人在看过电影后也表示,美国观众喜欢看英语对白、有熟悉的演员和导演参与的片子,他们可能更愿意接受《卧虎藏龙》、《霍元甲》那种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美国人拍不出来的影片。
海外“唱衰”声似乎并未给片方造成过大压力。不少中国网友也坦然接受:“喜剧本来就有文化差异,老外看不懂很正常。”“在国内的成绩那么好了,国外的票房不好也没什么压力了。”
实际上,《泰囧》版权北美引进方的目标观众群是华人,该片的放映地主要也集中在华人聚居区。美国《洛杉矶时报》认为,AMC影院从一开始就没有对《泰囧》在美国市场的表现抱有很高的期望——影院在影片上映前不到一个星期才发布消息,也没有按照惯例投放广告。
喜剧为何不挪窝
在海外市场,中国电影偶有一些佳作卖得不错,但整体上还是显得乏力。近年来饱受国内观众诟病的喜剧,想走出去似乎更是难上加难。北美华狮电影发行公司CEO蒋燕鸣指出,2012年全年共有75部国产片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相比2011年下滑了近一半。“大部分国产电影在北美的票房奇惨,我们发行的票房最高的《非诚勿扰2》,也只有40多万美元。”
资深中国电影海外发行人邓先生对记者说,华语片本来在美国就不占优势,像《泰囧》这种中国色彩浓、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喜剧片就更不易为当地观众接受了。此外,对于喜剧片来说,宣传和发行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在国外需要投入的精力则更多。《泰囧》发行方在影片的海外宣传上投入不大,票房不佳自然在情理之中。此外,正如一些美国媒体所分析的那样,喜剧片很难同时满足多个市场观众的口味,本土喜剧明星往往很难在其他国家卖座,这也是著名的“好莱坞定律”之一——喜剧不挪窝。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2012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显示,喜剧片正成为继动作片、功夫片后的又一最受国外观众欢迎的中国电影类型。但是,在该统计中,高达51%的国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最需要改进的是电影故事,还有近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逻辑混乱,难以理解。由此可见,除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影响,编剧依然是中国电影国际化的软肋,“讲故事”仍是中国电影最需改进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