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交流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物·考古
  标题导航
两会代表委员为中华文化传播支招
“欢乐春节”彰显后续效应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纪念汉学家卫礼贤
河南将参与韩国庆州世界文化博览会
“书圣王羲之”倾倒日本观众
曼谷医生学习中医骨科




 中国文化报 >  2013-03-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纪念汉学家卫礼贤

    卫礼贤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吕海英

    2月19日,一场纪念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的活动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近200名观众到场参加。活动放映了介绍卫礼贤生平及其著作的纪录片《卫礼贤与易经》,并邀请影片导演、卫礼贤的孙女贝蒂娜·维尔海姆女士为观众做现场讲解。观众与主讲人互动频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纪录片《卫礼贤与易经》长87分钟,反映了卫礼贤在中国的生活足迹和他翻译《易经》的过程。当晚到场的观众中有多位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其中包括德国著名的亚洲问题专家卡尔·皮尔尼。他们与维尔海姆展开了涉及哲学、文化领域的专业对话,令在场的观众受益匪浅。

    卫礼贤生于1873年,是近代德国杰出的汉学家,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卫礼贤穷尽毕生精力,将《论语》、《道德经》、《易经》、《庄子》等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翻译成德文,使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进入到德国思想界主流。他还著有《实用中国常识》、《老子与道教》、《中国的精神》、《中国文化史》、《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变迁》、《中国哲学》等作品。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正是通过卫礼贤翻译的《易经》等著作,认识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此,有德国媒体称他为“中国精神世界的马可·波罗”。

    1899年卫礼贤作为传教士被派往青岛时,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在内政方面,起义和革命的浪潮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已摇摇欲坠;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处于屡遭西方列强侵略和凌辱的悲惨境地,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遭到严重践踏。卫礼贤在中国并没有表现出殖民者的趾高气扬和根深蒂固的偏见,相反,他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对中华文化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与康有为、蔡元培等中国知识分子结为好友,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开始勤奋学习中文。由于经常目睹东西方因文化差异而引发的冲突,他决定放弃传教,转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消除东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陈建阳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间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在与对方交往时仍存在着很多困惑和不解,产生了很多问题。“文化交流是消除误解、增进互信的有效途径。东西方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应该进行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这方面,卫礼贤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