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原琳
史料记载,广州文德路从唐宋时期起就一直是文人和社会名流雅集之地。到了明清时期,文人来省城考试都会到文德路,由此形成书市。当时的文德路附近遍布“岭南第一儒林”的广府学宫等数十家文化书院。清末,文德路达到鼎盛状态,享有“文化街”美誉,各种文化商铺鳞次栉比,成行成市。康有为还曾在此开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弟子。
如今,作为第21代广州人的广州富春东方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基,在文德路上将东方文德广场打造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首个以“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商业中心,主打“艺术消费与体验”;使其成为一个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相融合,集展示、交流、鉴定、拍卖、交易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基地、文化艺术教育平台和休闲娱乐的旅游景点。日前,在本报记者的专访中,郭建基对这个十年磨一剑打造的文化地产项目,倾心而谈。
文化财富:请问是什么因缘促使您十年磨一剑,如此执着地去打造东方文德广场这个项目?
郭建基:2000年来,文德路一直作为广州的文脉中心而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更成为全国著名的文物古玩街,与北京琉璃厂、南京夫子庙和上海城隍庙并称为“文化第一街”。今天,漫步文德路,延绵600多米的路两边,尽是古玩字画、纸砚笔墨的新老铺子……在这条千年古道上,藏匿着广府文化的精髓神韵:淡定、从容、低调,富有一种朴素的生命力,又内敛着广东人骨子里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曾入住文德东路的文德楼;而万木草堂更是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思想发源地。
但近十几年来,广东人却越来越安于现状,导致广州在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时,其原本潜藏着的巨大城市底蕴,都被无形中忽略了。很多人总说岭南没有文化,作为一个老广州人,我会为此心痛。因此,复兴文德路,在这里打造华南地区最大的文化产业平台,便成为我10年来最大的心愿。这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但我一直都在坚持。我一直认为,能有机会为生养自己的城市做一件复兴城市文化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邂逅的幸运。然而,任何事我都不想做简单的复制,我希望能做一个精品,一个不一定很大、但能影响深远的项目。做旧城改造,我觉得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盈利,而是这件事是否值得去做。
文化财富:在改造以前,文德路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郭建基:当时人气、交通、环境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人气是所有问题根源。作为一条文化街,文德路上住的文人已越来越少,而老城区也日益空心化。具体表现为停车位紧缺、经营产品档次低、缺乏龙头品牌商企等等。
文化财富:改造后的东方文德广场,是怎样定位的?
郭建基:东方文德广场是一个将古典与现代元素相融合,集金融投资、文化艺术品交易、拍卖、担保、艺术品鉴定、商务办公、住宅、会展、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基地。项目占地1.5万平方米,涵括6.8万平方米的艺术家公寓、2.5万平方米文化产业写字楼、3万平方米商业中心,800多个停车位。
从一开始,东方文德广场便立志要打造为华南最大、最高端的文化艺术品市场。广场将设置展览平台,吸引青年艺术家在此聚居,形成一个产、学、销一体化的链条。
在打造东方文德广场的10年时间里,我做了很多与文化相关的事情。我期待东方文德广场能将广州所有的文化资源很好地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影响南北的文化产业带,通过展览、发布会、论坛、学术交流会等形式,推广粤剧、广彩、广绣等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改变文化层面上北强南弱的状态。对此,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要将东方文德广场打造为整个区域的龙头项目,同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财富:很多地产项目都以文化概念为卖点,目的是为了其背后的高额利润。您对文化地产如何看待?
郭建基:文化地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广州在广府文化的带动下,文化地产之路会越走越宽。尤其是文德路一带,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基,而东方文德广场作为这里的龙头项目,会把这里的文化特征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