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张玉馨的作品不仅流露出女性的细腻、唯美,更充满着磅礴的力度和雄浑的气魄。东西方的创作媒介、审美特性在张玉馨的画面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进而生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广博的阅历,很难在这种宁静的画面中凸显出巨大的张力。
□□ 本报记者 景晓萌
张玉馨自幼喜好绘画,并矢志献身艺术。她刻苦用功,用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和勤奋不懈的努力,为她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张玉馨在北京学习期间,得到何海霞、梁树年等当代山水名家的指点,为其拓展艺术视野,向更高层次的艺术高峰攀登,加注了灵性和活力。
在国内顺风顺水的张玉馨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到海外学习。张玉馨选择了西方艺术集大成之地——法国巴黎,在外求学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这段时间也是她艺术经历中的宝贵财富。张玉馨克服了语言关、文化关,从巴黎国立美院进入巴黎第八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对艺术家来说,能有机会在西洋绘画的发源地品读名家名作,感受现代艺术的发展潮流,对其成长是极有益处的。
2009年6月,张玉馨在法国巴黎《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光华画廊举办了个人画展《西观荷塘》,受到广泛关注。在法国的10年,张玉馨创作的《西观荷塘》系列油画作品曾陆续在欧洲多个国家展出。尽管有了不错的成绩,但张玉馨并不满足,在她的心中,始终对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有着割不断的依恋,她一直在寻找将东方审美与西方技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
在当代水墨艺术家中,一些艺术家以传统写意语言为构架,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水墨做创新的试验。这类画家大多受过系统、严格的学院训练,对传统水墨也有相当的造诣,他们深知传统水墨变革之艰难,在实践中也做了许多突破原有表现模式的尝试。在研究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表现语言之后,他们试图将这两种表现体系适当地嫁接,既吸收了传统艺术的精髓,又把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融进传统水墨,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老一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在张玉馨这里得到了传承。拥有中国绘画基础,又经过西方艺术的洗礼,张玉馨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创作也更加自由。渐渐地,她开始打破油画与水墨画的界限,将东方的笔墨、西方的油彩回归到创作媒介的本体,这个过程也是她回归到艺术本质的历程。当笔墨不再是固有符号,当画布不再是门类的羁绊,张玉馨发现东西方艺术不仅可以在同一画面上和谐共存,更可以融合生发出独特的审美意向。在不懈地探索中,张玉馨开始研究将丙烯与水墨交融的形式,创作出融贯东西艺术特色的荷花系列作品。
丙烯与水墨,前者是西方油画创作中的材料,后者则是中国画意境中的载体,这两种毫不相干的材料在张玉馨的笔下巧妙地彼此融合,生发出全新的、融汇东西的艺术语言。与不少艺术家迫于时代的要求,或是被动地接受来自西方的艺术观和审美形式,或是强行将西方艺术中的元素与东方审美相嫁接,或是全面转型,转而运用西方艺术语言以讨好市场不同,张玉馨是个例外。在她的创作中,东方的意境与西方的技法并不冲突,反而可以和谐共生于同一画面中。
在挑选画作意象时,张玉馨青睐荷花。荷花自古便受到文人高士推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生长于水中,而水这一意象又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荷花正如世人赞叹的女性,不受世俗嘈杂所侵扰,优雅而高洁、沉静而从容。在《红雾睡莲》系列中,浓淡相宜的墨色晕染出层次分明的虚实空间,丙烯的红色交融于墨色中,既有石涛、八大的写意风范,又富于西方印象派的光影韵致。而《梦幻荷塘》系列则完全使用西方绘画材料构建出中国画写意、洒脱的文人气质,颜色饱满、浓重、鲜润的丙烯在艺术家笔下变得活泼灵动,张弛有度的挥洒间既有浑厚的气势,又饱含柔美的诗意,荷花的纯洁、优雅,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张玉馨的艺术探索远远没有止步,她仍在寻找东方和西方艺术对话的更多可能性。对她来说,无论是东方的泼墨重彩,抑或西方的明暗透视,都是自由的艺术语言,艺术没有国界,更没有门类的藩篱,而是人类共通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