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毅对“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这一课题的深度认知,以及他敢于置身学术前沿,不断创新的精神,使尹毅在这项研究中步步深入,其笔下的雪域、原野、山石、植被、云雾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公认与好评,以及大众和藏家的喜爱。
□□ 周韶华
尹毅的创作与研究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坛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我最早关注到尹毅及其作品是1994年春,当时我赴台湾参加“中国现代水墨画大展”,参加此展的大陆画家有吴冠中、周思聪、杨力舟、仇德树、尹毅、刘子建等等30余位大陆画家的作品参加了该展,其中的部分画家与王伯敏、薛永年、皮道坚等美术理论家参加了该展的学术研讨会,尹毅也在其中,那年他才40岁,是这批画家中较年轻的一位,其参展作品《大漠孤烟》、《残雪系列》、《小夜曲》、《鹰》的绘画艺术语言已显个性,特别是他画中的残雪、山峦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此后我与尹毅一直保持着联系,并关注着他的创作与研究。
尹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至今已近30年了。他在这条路上刚刚起步时曾写诗表达自己的心境——“敬慕文苑众山,冥思艺途独步。宁造自我之丘,不爬他人之岳。”其中后一句实际上是尹毅当年的座右铭,尹毅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研发新的水墨艺术语言,追求独特的画面效果与美感,在锲而不舍的自我艺术构建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中国画产生在农耕社会,农耕文明造就了世界上特有的山水艺术和诗情画意。但是,由于农耕社会的物质材料比较原始、单一,以及科技水平、生产条件的局限,一些画家在绘画材质选择、技法应用等方面不具备探索与实验的方便条件,只能采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宣纸、墨、色等现成的绘画材料,以传统绘画方式经营自己笔下的艺术世界,画家往往是过去有什么,我就用什么;过去怎么画,我就怎么画,既无风险可言,还可以标榜自己如何正宗,不过也就无创新性可言了。但在中国美术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当代,更加需要的是在艺术上具有原创性、开拓性的艺术家,需要这类艺术家在材质、技法、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与重建。
尹毅在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的初期,其条件也受到很大局限,用他自己的话说:“起初只能在所买到的各种绘画材料基础上动点‘小手脚’,或改变使用方式,仅仅是小改小动的小实验而已。”尹毅在这项研究有了一定进展后,曾得到所在单位以及相关方面的支持,条件有了逐步改善。尤其是他调入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担任艺术品科研中心主任以及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负责人以后,身边拥有了一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科研团队,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科研设备。特别是他所负责的“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课题,不仅得到了国家科研经费支持,更得到了美术界一些专家学者的支持。所以尹毅在谈到中国画新材质、新技法研究成果时,总要感谢我和刘国松、吴冠中这些老一代画家对他的影响与支持,以及他身边同事的帮助,还有所在单位给予他的那些优越环境。
尹毅虽然在绘画创作中有许多自创的新招或绝活,但他并不热衷于某些艺人的“一招鲜走遍天”之路,他所有的艺术探索都是以丰富中国画艺术语言、增强其表现力为核心目标的,由于这种探索是无止境的,所以尹毅的新招与绝活一直处于不断翻新的进程中。尹毅从不以同质化、定势化的习惯套路下意识地画这画那,其笔下的每一类作品都是开拓某种表现方式或实验某类艺术语言的产物。他将其作品分了很多系列,比较主要的是雪域系列、云雾系列、山野系列、水中石系列、湖畔系列、梅雀系列、独步系列等,在每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中,他都要针对具体物象特色探索新的艺术效果,并在不同物象的表现、不同意境的营造中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笔墨语言。尹毅在这些不同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中有着不同的研究与突破,这对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颇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尹毅在当代中国画坛便拥有了独特的学术位置。
20年来,我一直与尹毅保持着联系,常在一些美术活动中见面、交谈。他言谈之中总不乏独特见解。我渐渐发现尹毅是一个极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观指导其创作实践,而且他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中是一个不断修正自我认知、不断追求完美画面的完美主义者。2003年,尹毅与德国的美术史学者邬苏拉·托依卡在德国合著出版了学术专著《裂变·蜕变——中国现代水墨艺术》,并在其中发表了他的论文《水墨艺术裂变说》,这是一篇从文化基因、文化属性的视角研究中国水墨艺术的论文,广受读者好评,我和吴冠中、刘国松等人也都对此文给予了肯定。但是,随着尹毅对绘画作品必有的物质、艺术、意识等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他感到此文个别章节过分强调了文化的作用,所以要给予修正。2011年,尹毅应邀在台湾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他在宣讲新写论文《水墨思辨》之前提及自己8年前曾在此馆宣讲论文《水墨艺术裂变说》,对该论文进行了修正,并说:“画家创作中,一笔下去不够准确可以再来一笔,如果这一笔还不够好,还可以再继续再画,反复追求直至满意。理论研究也不可能一动脑就能认知到位,一下笔就能精准表述,尚需反复推敲和切磋,精确的认知与见解是在不断修正中形成的。”
尹毅的这种治学态度使他的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从他后来相继发表的《现代笔墨宣言》、《现代笔墨宣言》、《关于中国画艺术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中国书画鉴定的历史性转折》、《关于中国画艺术的“须知”与“须思”》等等。在这些论文中,尹毅提出了关于水墨艺术的裂变说、融合说、本体说,还提出了从绘画作品的物质形态、艺术形态、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新理论框架,总体设计了科学鉴定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及策略研究,并针对中国画的诞生与优化、特点与形态、伸延与传承等问题及其真伪鉴定、优劣赏评、画派认定、艺术生态、文化管理等方面的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思考与观点。
尹毅在创作实践中特别注重原创性与独特性,将中国画创作与绘画技法、材质科研及艺术理论研究融为一体,不断加深对中国画的科学认知,努力增强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力,是尹毅独特的从艺之路与追求。尹毅为丰富现代水墨的艺术语言,为探究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系统,永在探索。
自左至右五幅选自各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