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修兵 郭人旗 张建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前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这次终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来了。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文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到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导致有些地方存在“口头上重视,抓起来忽视”等问题。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提法,实际上是再次重申了党中央关于把文化建设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的要求。我注意到文化是被放在民生部分来考量、来布置的,这体现了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由于换届等原因,地方政府有时候会将文化工作当做政绩工程来抓,等换届完成,工作进入常态化,文化工作又被边缘化。文化工作被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后,对于防止地方政府对文化工作“热一阵、冷一阵”有很大的作用。“总理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从顶层设计方面保证了文化投入的刚性、文化发展的理性和文化建设的常态性,实际上真正从制度层面把文化纳入到‘五位一体’战略格局来思考、来布置、来深化。”他说,相信这一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将是长期的,作为一名文化系统的人大代表也是最兴奋的。
“建立文化绩效考核体系,将此前抽象的文化软指标变为可量化的硬性指标,将会促使地方政府重视文化发展。对文化发展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表示。不过,高云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文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主要侧重于文化经济层面,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政策,有可能造成对真正能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文化建设的忽视。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度设计,以达到文化建设量与质的和谐统一,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他说。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高云认为,绩效考核本是经济学范畴用语,从这个层面而言,建立文化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应侧重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中的惠民工程,比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比例以及所占GDP比重,每年送戏下乡多少场等,是文化发展中可量化的那部分内容。(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