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秉钧
“细雨霏霏清明寒,荒冢寞寞卧异川。欲剪蓝天做衣衫,无奈浮云遮望眼。撷来小花慰先贤,君露笑颜对我言:青山到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名为《七律·扫墓》的小诗,是笔者于2002年清明节之际,在坦桑尼亚为修建坦赞铁路而牺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扫墓归来后所作。又是一年清明时,回想那日的情景,哀思和敬意依然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20世纪60年代,在非洲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比邻而处的东非国家先后取得了独立。为发展民族经济,两国决定修建一条从卢萨卡到达累斯萨拉姆的铁路。但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和内乱,这两个非洲国家都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要修建这样一条近2000公里的铁路,困难程度难以想象。1965年,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苏联撤走专家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打击,国民经济也十分困难。尼雷尔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与毛泽东主席谈起了修建坦赞铁路的问题。孰料,毛泽东一口答应了下来,令尼雷尔感到喜出望外。随后,中国派出考察团进行考察和设计。1970年10月,坦赞铁路正式开工;1976年7月14日,坦赞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援助修建的坦赞铁路,其难度之大、质量之高让西方大国也为之震惊。当时,这一举动轰动了世界,一位西方资深记者甚至感慨地说,只有建造了长城的人民才能修建这样一条铁路!然而,修建坦赞铁路的艰辛亦是难以书写。在头3年的建设中,中国每年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保持在1.2万至1.3万人次,约60名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中国人民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建设的光辉榜样,这些专家与工人身上闪耀的国际主义精神令人感佩。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每年清明节都要组织馆员和在坦的中资公司人员去公墓扫墓,悼念这些埋骨异国他乡的中国同胞。
2002年的清明节,一早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记得那天来扫墓的人格外多,几十名来自友谊纺织厂的专家排成整齐的队伍,肃立在路旁;很多中国公司的人员也自发地来到了墓地。使馆经济商务代表处为大家准备了白色和黄色的菊花,但由于来人太多,后来者就在墓地里采了小野花佩在胸前。很多人还带着孩子一起前来,孩子们懂事地跟在父母的身后,缓缓在墓地里走动。
上午10时许,祭扫活动开始。在全体默哀3分钟后,时任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王永秋和坦赞铁路局副总局长班依克瓦女士分别发表了讲话,盛赞专家和工人们为坦赞铁路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表示中坦两国人民一定会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悼念仪式结束后,大家三五成群地在墓地里走动,在写着死者的姓名、年龄和籍贯的墓碑前默默伫立。笔者跟在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组长杜坚旁边,听他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这块墓地的主人是一位工程师。那天,长时间的辛苦劳作之后,他和同事们光着膀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可能说话声惊动了树上一个大马蜂窝的宿主,马蜂们像乌云一样倾巢而出。由于工程师没有走“之”字形路线逃跑的经验,眼睛又是高度近视,最终落在后面,遭到马蜂的围攻。千百只马蜂一阵叮咬,工程师倒下了。工人们把他抬到了住地,但他的全身已开始肿胀发黑。指挥部立即将此事报告了周恩来总理。总理派出了飞机,送来了为中央领导看病的保健医生,但医生也无回天之力,工程师就这样在极度的痛苦中离开了人世……杜组长告诉我,牺牲的人中最多的是司机,有的死于隧洞塌方,有的死于深山老林的车祸,还有的被毒蛇咬死,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4岁。
走出墓地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哽咽无语,心里十分沉重。这些人由于不是牺牲在战场,没有被追认为光荣的革命烈士。但是,他们同样是无上光荣的。我仿佛听到他们在深情地说:人生的价值不是金钱财富,也不是荣誉虚名。为了非洲国家的发展,为了黑人兄弟的幸福,我们即使失去了一切,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