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美术周刊

第2版
视野

第3版
美术馆
  标题导航
光照思齐堂
“七旬学子”李燕




 中国文化报 >  2013-04-0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照思齐堂

    公鸡吃虫图(国画) 2001年 卢光照

    林  阳

    人物名片

    卢光照(1914—2001),字春塘,别署三不子老人,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1937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名誉院长、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他师从齐白石先生,为北京齐派四大家之一。工大写意花鸟,兼及篆刻、书法。

    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何德理其卡拜访齐白石老人时问:“你得意的弟子画得最好的是哪几位?”老人沉默良久,对他说,“有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许麟庐、卢光照……”可见卢光照在齐白石老人心目中的位置。卢光照的堂号为“思齐堂”,一是怀念恩师,二也有“见贤思齐”之意。齐白石老人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卢光照一生遵循老师的教诲。

    结缘恩师齐白石

    1914年,卢光照生于河南省汲县庞寨。该村距县城20公里,是一个贫穷的地方。卢家父母都是文盲。卢光照在村里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随堂兄到开封读书。因为喜欢画画,后来决定考艺术学校。1934年卢光照考入北平国立艺专。当时学校的国画老师,多是国内有名的教授,如教花鸟的齐白石、王雪涛;教山水的溥心畬、黄宾虹、吴镜汀;教人物的陈缘督、吴光宇。

    齐白石先生的年龄最长,那时已70岁左右。他每周上两次课,每课连着两小时。卢光照奋发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他喜爱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法,认为齐白石的画大气磅礴,符合他的秉性。齐白石为他手把手示范,指导作画要领,因此,他的画技提高得很快,深得老师的赞赏。齐白石甚至给卢光照刻了两方印章,一方为白文“卢”,一方为朱文“春塘”。一次,卢光照在课堂上画了一幅《墨竹》,请先生指点,齐挥笔在画上题写:“光照弟画此粗叶,有东坡意,乃同校之龙也。”

    卢光照与同窗好友谢时尼、雒达共同出版了《三友合集》,画集作品由白石老人亲选,并为画集撰写序言、题封签。序言中说道:“谢时尼、卢光照、雒达二三同学心无妄思,互相研究,其画故能脱略凡格。即大叶粗枝,皆从苦心得来。三年有成,余劝其试印成集以问人。”

    卢光照艺专毕业时恰逢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卢光照一心抗日,偷偷告别恩师齐白石,报名参加了张自忠将军的五十九军。1941年初,卢光照离开部队,先后到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广汉女师等学校任教,讲授国语、音乐和美术课。1945年,卢光照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个人画展,齐白石老人知道后,为他的书题写《光照画集》,并另纸用篆书写了“吾贤过我”四个大字。

    日本投降后,国立北平艺专复校。1946年,齐白石带卢光照到徐悲鸿校长在北平东总布胡同的寓所当面推荐,卢光照被聘在该校任教。1946年8月至1948年7月,他在艺专教了两年书,他讲课内容充实,语言幽默,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创作颇丰,作画300张,在艺专大礼堂举行个人画展。

    甘为人梯做嫁衣

    1950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筹办,卢光照被调到该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初创时期,主要编辑出版连环画、年画、美术技法和资料等普及性的读物。卢光照负责《连环画报》的文字编辑工作,承担选题,联系作者,审改稿件等任务。1955年3月,他调到图片画册编辑室工作。后来又去了中国古典艺术编辑组。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民美术出版社进入普及与提高并重的阶段,重点编辑出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画册及论著,卢光照编辑了《齐白石作品集》。这套巨著分为绘画、书法篆刻、诗作三大部分。卷首为白石老人亲自撰文并手书的序言。卢光照怀着对恩师深厚的爱戴,为老师的这套书精心谋划,挑选画作,编篡校订,倾注心血。这套书受到社会关注,使白石老人的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卢光照根据自己多年学习积累的资料和自己绘画的实际经验,撰写了《历代画家故事》一书,具体生动地评述了中国古代几十位画家的生平活动、轶闻趣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和可读性,很受社会欢迎。

    卢光照在中国美术史论方面有深厚的修养,编辑了多部美术专著和一大批古典美术画册,其中有李浴的《中国美术史纲》、闫丽川的《中国美术史略》、俞剑华的《中国画论类编》,还有《宋人画册》、《芥子园画传》、《唐宋画家人名辞典》、《宋元明清画家年表》、《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等。《宋人画册》(与王靖宪合编)1989年获莱比锡国际图书艺术展览金奖、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金奖。《中国画论类编》1991年获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铜奖。

    编辑是一项很辛苦、很繁琐的工作。卢光照每天都要审阅大量文字和画稿,思考读者的需求,甚至甄别真伪。在人美社的资料室中,保留着卢光照1959年用钢笔写的《齐白石印谱说明》:“一、这套印谱共三册(外附边款拓本一册)。刊印320方;二、这些印均齐白石自刻自存者,现为齐白石纪念馆收藏;三、其中‘古潭州人’系李立所刻,‘齐白石金石文字印’‘长沙齐璜白石书画印’二印系张越承所刻,误收。‘加我三年成百寿’一印,风格不类齐白石,存疑。”卢光照的细心缜密,一丝不苟的编辑精神可见一斑。

    率性天真写丹青

    人们都说“教学相长”,我以为,编创也可以相长。卢光照在编辑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绘画创作上也自成一家。吉林美术出版社在出《齐白石绘画精萃》时,竟然误把卢光照的作品《灯荧》收编了进去。可见他深得“齐派”大写意之精华,竟达到乱真的程度。

    “文革”期间,卢光照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此时,他已年过半百,干不了重体力活,连队让他和许麟庐同放鸭子。那时,我也随父亲在文化部“五七干校”,曾去过他们放鸭子的西凉湖。卢光照和许麟庐都是情性中人,注重生活情趣。草棚两边,如同对联一般挂着两溜甲鱼壳。这曾让我们羡慕不已!在五七干校后期,他们可以偷闲看书作画。许麟庐画鳜鱼,凶猛生动,而卢光照的国画《小鱼》和《干校小屋》充满了情趣。他在《小鱼》上题记:“十年动乱期间,余躬耕咸宁干校为鸭倌,以水为屋居,此景习常所见。”

    卢光照从人民美术出版社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花鸟画的创作中。他作画不求形似,但求其意,可谓“得意忘形”,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风格。他认为“佳作来自认真与随意之间,认真易板,随意则率,欲不板不率难矣哉。”这一时期的作品更为洗练,率性天真,浑然天成。

    《仿童画》是他仿5岁外孙女的画而作,画上题:“老夫兴来学儿童,人老不能再还童,稚气不足矣。七十八岁卢光照自看自笑。”还有一幅《芙蓉肥鱼》,画的是鳜鱼。鳜鱼本是凶猛的鱼种,然而在他的笔下,却变得非常可爱。他的童心、爱心表露无遗。

    卢光照的别号叫“三不子老人”。三不子,即:不摆架子,不充壳子,不当孙子。充壳子是四川话,不懂装懂叫充壳子。即不摆架子,不做不懂装懂的事,不卑躬屈节。他在画作上常题有“三不子老人卢光照”。他认为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作画。他认为画品即人品。他在一幅《莲实》上题道:“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耍花腔不如老老实实,质之天下正人君子以为然否?”这就是卢光照的处世哲学。

    每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或看节目,我都要在卢光照绘制的巨幅国画《千顷藕花送清香》前盘桓。这幅长5米多、高3米多的作品气势磅礴,构图谨严,笔断意连,相互呼应。我由衷地感到身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员的骄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