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不仅公共文化工作者队伍数量得到充实、素质得到提高,而且熟悉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会组织指导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人越来越多,骨干力量越来越多。”他告诉记者。
上访户变文化活动骨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春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创建示范区工作的财政支持。现在,长春市各县(市、区)基本落实了城区人均1元、农村人均0.5元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费,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需要的资金也得到落实;市直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由55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并纳入市财政预算;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等地方配套资金得到落实;市直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达到700万元。除了国家拨付的示范区创建启动经费,长春市财政还配备1000万元资金用于示范区创建“攻坚战”,其中80%的资金按普惠性原则分配,剩余20%的资金用于奖励成效突出的创建成员单位。
于伟民告诉记者,在长春,不仅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社区和村文化活动室也已全部实行免费开放,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贯穿全年。长春市重视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各公益文化单位通过多种形式把文化发展成果送进工地、送到农民工身边,将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图书分馆和文化馆重点辅导培训的范畴,使他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梦,人民的梦,强国富民幸福梦。中华民族新征程,伟大复兴任更重。”在长春市南湖诗社,今年70多岁的社长王德岐兴奋地为记者朗诵起他新创作的诗歌《赞中国梦》。以各类群团组织为依托,长春市常年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累计吸引了700多万人次的群众热情参与,村容社貌发生明显改变,业余时间守着酒桌和牌桌的人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人多了;不文明的行为变少了,崇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人多了。有的农民把自家的房屋拿出来供村民搞文化活动之用,有的拆迁问题上访户变为社区文化活动骨干。”长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共文化处负责人朱向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