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环球广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物·考古
  标题导航
古典作品碰上现代科技
罗杰·伊伯特:我们在电影里还会相见
加拿大摄影师抓拍浪漫流星雨
埃及“大力水手”不能吃菠菜
意大利:名画美人瘦身引发争议
让赫尔辛基音乐中心声名大噪
塞马塔尔小镇的“汤羹故事”




 中国文化报 >  2013-04-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第一影评人”逝世——
罗杰·伊伯特:我们在电影里还会相见

禾 泽 郑 苒

    当地时间4月4日,美国“第一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因癌症复发,在芝加哥去世,享年70岁。伊伯特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电影评论事业,作为首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他的去世让电影界为之扼腕。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悼念:“没有伊伯特,电影将会变得很不同。对我们这一代美国人来说,他就代表着电影。”

    伊伯特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1967年,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评论生涯,每周在《芝加哥太阳报》刊登评论文章。1976年,伊伯特与《芝加哥论坛报》的吉恩·西斯克尔联袂主持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因独特的批评风格而声名鹊起。1994年,他开始以个人视角撰写《伟大的电影》系列。1999年,他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罗杰·伊伯特最受忽视电影节”,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好电影。

    伊伯特将自己当成未来的观众来评论电影,因此,总是考虑电影的总体价值。他的标志性动作是竖起大拇指——如果向上竖,就表示这部电影非看不可;如果向下竖,就表示这部电影没法看。有趣的是,他在电视上也会做这个动作,在专栏中有时也会写上“拇指向上”“拇指向下”之类的话。

    国内陆续引进过伊伯特的两部影评集《在黑暗中醒来》和《伟大的电影》——前者是他历年最佳影片和电影报道选集,后者是他在《芝加哥太阳报》对经典名片推荐的结集。伊伯特也曾点评过中国影片。他认为《霸王别姬》拥有“史诗般的格调”,《赵氏孤儿》映照了“陈凯歌自己的人生经历”,《大红灯笼高高挂》则展现“美丽底下的残酷生活现实”。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评价道,伊伯特将惊人的能量、敏锐的判断、广博的知识、探索的眼光和尖锐的幽默感,都融入了他关于电影的评论文章中,这些评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洞察力的文字。

    作为美国“第一影评人”,伊伯特的电影评论被世界各地超过200家报纸刊发。此外,他还撰写了超过15本书,包括电影年鉴。1975年,伊伯特获得普利策奖。2005年6月,他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得到一颗星,是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影评人。2007年,伊伯特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最有影响的评论家”。

    2002年,伊伯特被确诊患上癌症。在与疾病斗争期间,他仍没有停止写影评,直到今年4月2日癌症复发。去世前两天,他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回想起来,感谢各位陪我走过这一趟旅程,我们以后在电影里还会相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