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昱含
据说,刚改革开放时,一位西方记者在清晨时分从上海国际饭店的窗户朝下望去,顿时被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潮惊得目瞪口呆。他随即发出了一份电文,称中国的自行车潮为“世界第八大奇观”。自行车是西方的“舶来品”,传入中国100多年后,反倒把西方人给震撼了,这也可谓一大“奇观”了。这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今的道路上,自行车的霸主地位不再。而在河北霸州,“退休”后的“霸主”们再次集结起来,跻身于中国自行车博物馆。这里不仅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博物馆,也是世界范围内藏品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一家自行车博物馆。走进其中,500多辆形态各异的自行车,令人大开眼界,寻常的自行车,串联起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洋品牌占据馆藏半壁江山
大量来自国外的近代“洋”品牌自行车,几乎占据了馆藏的半壁江山。在众多洋藏品中,一辆1912年产的德国“蓝牌”自行车格外引人注目。这辆车没有车闸和后座,车身比一般自行车略高,微微生锈的金属车架泛出有质感的暗红色,整体造型简洁流畅,充满机械美。除了车子本身,它的故事也耐人寻味——它的主人是末代皇帝溥仪。1922年冬天,在溥仪与婉容结婚的当天,堂弟溥佳将一辆自行车当做贺礼送给了他们。年轻的溥仪很快学会了骑车,并让内务府买了许多自行车来,带着一帮小伙伴在紫禁城里骑车取乐。皇后婉容甚至溥仪的母辈端康太妃都在溥仪的带动下成为“有车一族”。为了方便自行车通行,溥仪还把祖先在几百年间没有感到不方便的宫门门槛叫人统统锯掉。
对于生活在“马车与轿子时代”的皇帝来说,这种能够自己脚踏驱动的代步机械具有致命的吸引力。
自行车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辆1910年英国产的“白金人”。车身通体镀银,虽然已过去了100多年,仍然崭新如初。几经战乱,目前世界上能够找到的恐怕仅有博物馆的这一辆了。
中洋品牌的竞争
“至于我们真正的国货,就要从这辆车开始说起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馆长张卫名介绍。这是一辆十分怀旧的自行车。它的车体比日本车略高,脚踏轮轴上装有护板,后座则采用了与车体同样的承重材料,很像印象中父辈们常骑的“二八”男车。
二八大杠是1950年“飞鸽”10辆定型车样品中的一辆,保存到现在非常难得。生产“飞鸽”自行车的天津自行车厂,前身是1936年日本人开设的昌和工厂,不过1945年日本投降时,日方负责人已焚毁了全部图纸、技术资料和档案。中国人如何凭空打造出这10辆样品车呢?
原来,日本厂里一批成熟的中国工人,已经掌握了生产的核心技术。1949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亲自到工厂视察,批准调拨13万斤小米作为恢复生产的经费,鼓励设计制造出更加符合中国人使用习惯的“新中国一代”自行车。20多名工人自愿组成了试制组,他们解剖分析了菲利浦、凤头等各国名牌车,根据中国人的体型对车架结构进行改进,加宽了车把尺寸。考虑到国人常常需要载人载物,工人们还加固了车座前的大杠,后座也采用了与车架相同的材料,高度则与前面的大杠几乎齐平。
1950年7月5日,10辆崭新的样品车问世。它们结实、轻快、漂亮,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飞鸽”。随后,“凤凰” “永久” “红旗”等品牌也相继建立。“飞鸽快,永久耐,红旗加重也不赖”成为风靡全国的自行车民谣。“飞鸽车的总体特点是轻快,而永久车像它的名字一样结实耐用;红旗一般是加重型的自行车,车虽重,但骑起来很稳,也很能承重;凤凰车后来针对都市女性推出了许多轻便型自行车,所以这个牌子给人的印象更时尚一些。”张卫名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永久车”与“永久村”村民
在博物馆国内区,一辆浑身黝黑的大家伙吸引了笔者的注意。“这辆车没有牌子,但是有名字,人们都叫它‘大铁驴’。”张卫名说。原来,这是一辆“攒”出来的自行车。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农民为了拥有一辆自行车,往往自己动手,用自来水管等焊接出一辆自行车来。这种自行车被形象地称为“水管焊”,或者“大笨洋车”,特点是结实、耐用,特别能载重,可以与家里的毛驴相媲美。因此,老百姓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做“大铁驴”。后来,天津双燕自行车厂开始成批生产这种车架。
大名鼎鼎的“永久”牌,也一直把农村用车当做它的攻关重点。早在1962年,上海自行车厂就曾研制出针对农村使用的载重车。这种车对车架、前叉、车把等13个部件都进行了加固设计。出于安全和维修便利的考虑,车身还特意增加了保险叉和工具袋两个部件。该博物馆就陈列着一辆“永久”十三型,据说可载重400多公斤,能运送两三头大肥猪,在乡村被誉为“不吃草的小毛驴”。载重车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据工作人员调查,在农村,“凤凰”被称为大姑娘,而“永久”则被称作小伙子。
到了1981年秋,湖北应城的农民杨小运超额出售公粮2万斤时,仍渴望能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作为奖励。当时湖北还处在凭票供应的年代,整个应城县一年最多也只能分到购买3到5辆自行车的指标。在农村,像“永久”这样的自行车别说拥有,很多人连见也没见过。
1981年之后,上海自行车厂开始了在杨小运的家乡应城县建立“永久村”的试点工作。所谓“永久村”,是指家家户户都拥有永久自行车的村庄。一辆永久自行车,把一个沿海工业城市和一个内陆农业村庄联系了起来,也把工人和农民联系了起来。到1985年底,全国共建成22个永久村,11500个农户成了永久村村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与农村政策的调整,城里人结婚时的“三大件”之一——自行车,终于实现了在农村普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