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华夏文明与中国的文化强国之梦
网络文学“打榜”,“打”的是自己
流行音乐的春天来了吗
朱立元:马克思为现代存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储朝晖:现代大学必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价




 中国文化报 >  2013-04-1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立元:马克思为现代存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提到存在论(ontology),有的学者断定是海德格尔的专利。这至少是极大的误解。是的,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的现象学存在论的确在存在论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分认识论。但是,早于海德格尔80余年,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论述其“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实践观点时就明确提出了超越传统本体论的现代存在论思想,并两次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使用了ontologisch这个词。在我看来,马克思在《手稿》中表达的与其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已经超越传统本体论而为西方现代存在论,包括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且这里的存在论思想在马克思以后的著作包括晚年的《资本论》中仍然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这方面哲学界已经有较多论述。马克思有一句极为重要的话:“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它告诉我们,在原初意义上,人与世界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人不能须臾离开世界,只能在世界中存在,没有世界就没有人;同样,世界也离不开人,世界只对人有意义,没有人也无所谓世界;世界从来不是与人无关的、离开人而独立自在的、永恒不变的现成存在物,人也从来不是离开世界和他人的、固定不变的现成存在者,二者都是在“现实的生活过程”即实践中存在和发展的。正是实践将人与世界建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体,也构成了人在世界中的现实存在。所以,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的概括,确确实实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存在论命题。

    ——选自朱立元:《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原载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