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亚群
日前,有北京市民向本报记者提供新闻线索称:“大兴胡同某住户存在私自违建行为,本人已与有关部门多次举报沟通,均无实效。”本报记者近日前去事发地进行走访,并与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城管队取得了联系。记者发现,该建筑已经开始动工拆除,然而当日被拆除的只有房屋第三层钢结构临时加盖层,第二层水泥加盖层尚未动工。“也许第二层不会拆了吧,能做到这样就已经不错了!”旁边邻居说。记者随后在走访中发现,周边区域几个胡同中加盖违建现象广泛存在。
记者调查走访的胡同片区隶属于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北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顺天府学”的所在地。大兴胡同违建事发地,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清代城隍庙。然而就在这一片区域,各种违规建筑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横穿府学、文丞相、大兴等几个胡同短短数百米的距离,存在违规建筑竟达10余户,其中以加盖的居多:建筑有两三层的,还有四层的;钢板临时住房、水泥房、土房……更有一些住户的屋顶已经“整平”,处于蓄势待建状态。
为何说这些加盖建筑违规?熟知法规的内部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是这些建筑均属私建行为,没有通过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批;另一方面,某些建筑特征明显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相关保护条例、规定等相悖。
“如果从加盖的第三层楼向下望去,周边邻里院内的生活状况尽收眼底,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那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举报者说,“更何况,这是在文物的‘眼皮子’底下动土,此类行为一旦开了先河,造成的影响实在恶劣。”
王大欣是常年居住在东旺胡同的老北京人,他对记者说,这些年胡同给他最大的感觉就是乱。“今天这里起个小楼,明天那里冒个屋顶,后天说不定谁家又支出个走廊。关键是这些建筑种类繁杂,又不美观,对老城区的历史风貌造成了极大破坏。”王大欣说。(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