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慧
近日,《中国文化报·艺彩山东》的两组专刊,引起社会关注与反思。4月12日刊发的缅怀爱国学者王献唐先生专版,及4月19日刊发的莒文化专版,汇集多位学者与文化工作者数十年辛勤努力之研究成果,从全新的视角,揭示出大量不为世人熟知的重要文献史料,彰显了王献唐先生与莒文化各自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贯穿于二文之间共通的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焚膏继晷,传承薪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是发人深省。
山东乃圣人桑梓之邦,为我国数千年文明所自出。经师之传注,衣被士林。金石之留遗,甲于寰宇。然一直以来,说起近现代学术文化史,最先映入世人脑海的那些大师中,没有“王献唐”的名字,更遑论荣成孙葆田、日照丁麟年、安丘赵录绩、潍县丁稼民、鱼台屈万里等。甚或已广为人知的聊城傅斯年、曲阜孔德成、临清季羡林、平原任继愈、栖霞牟宗三、荣成张政烺、菏泽何兹全等,亦多在人们的视线中渐行渐远;学界研究山东地域文化,仅为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常被一带而过,更不用说邾、奄、谭、纪、杞、滕等小国的文化。这种情况与山东历史文化地位不相称,与发展繁荣学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亦有差距。《艺彩山东》刊发王献唐与莒文化专刊,是宣传齐鲁文化的有益举措。而这两组专刊,亦对我们今后如何再度发掘与评估齐鲁文化的发展史,充分发挥山东省文化资源富集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诗圣”杜甫在千年前就感喟齐鲁钟灵神秀,其勇攀高峰、俯仰天地的气概也给今日山东人以莫大鼓励与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