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琪
2013年是曹雪芹逝世250周年,这位伟大的作家倾其一生,留下一部未完的书稿,后人在感服其文才的同时,也不断探寻作家与其作品的纵深问题,并形成了学术领域蔚为大观的红学。“百年红学”就是《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打造的一个总结、反思百年红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探求红学发展正确方向的栏目。 值此栏目开办十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中国红楼梦学会与河南教育学院共同在京主办“‘百年红学’创栏十周年座谈会”。此座谈会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高校全国文科学报研究会执行秘书长刘曙光及著名红学家李希凡、蔡义江、胡文彬、吕启祥、陈熙中、杜春耕、曹立波、孙伟科、雷广平、李明新、张云、闵虹、高淮生、任晓辉、孔令彬等4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和河南教育学院学报主编、“百年红学”栏目主持人张燕萍共同主持。河南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白威凉致欢迎词。
张庆善通报了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系列活动筹备情况。他介绍,50年前,在周总理和陈云副总理的亲切关心下,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在故宫文华殿举办了一个非常大的曹雪芹纪念展,所以,今年举办250周年纪念活动合情合理。他强调今年的活动将更多体现红学家的参与。他还针对今年即将举办的系列活动,如纪念大会、学术研讨会和纪念展等,征求了在座专家的意见。
蒋重跃认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力推“百年红学”名栏,眼光非常敏锐。10年来,“百年红学”栏目曾经两次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特色栏目”奖,成为全国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中的优秀代表,在特色和质量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其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10年来,“百年红学”栏目所刊发文章始终坚持了自己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方向,既注重学术名家的点评,又接纳新人新作,已经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获得学界广泛好评。在刊发大批红学研究文章的基础上,该栏目主持者还结集出版了《百年红学》、《红学学案》两部红学著作。
白威凉说,“百年红学”创栏后,以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学术眼光,策划富有前瞻性的选题,十年如一日,成为红学研究和学报发展的知名品牌,衷心希望“百年红学”随着红学的繁荣发展而茁壮成长;胡文彬认为,一个专业性的杂志,办好一个专栏非常重要,专栏对于一个杂志来讲,就是一个窗口,一面旗子。他举例说,南阳的《南都论坛》做汉画像一类的研究,洛阳师范学院的学刊做河洛文化了,《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要紧紧地抓住自己创造的特色专栏,坚持做下去。
对于“百年红学”栏目的编辑团队,李希凡表示,看过不少学报的红学栏目,的确都不如《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百年红学”。这个团队是应该表扬的。他们查对原文非常仔细,会问清所用版本,这很难得。希望栏目能继续下去,对百年红学的深入研究有所推动;蔡义江说,“百年红学”这个栏目办得好,一是因为栏目主编是内行,二是工作很敬业。胡文彬认为要办好杂志,每一位编辑的责任感都关系到这个杂志的生存和生命。“百年红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也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刘曙光认为,主编是刊物的灵魂。《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前后两任主编均为专家型主编,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这是一大优势。主编和编辑了解全国的学术状况,有助于建设自己的作者队伍,提供稳定的稿源。河南教育学院不仅举全校之力来办这个刊物,而且举全国之力(红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办这个刊物,就像孟子讲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能够和全国的专家学者交朋友,来把这个刊物办好,这是值得所有办刊的人学习的。
谈及“百年红学”内容定位问题,吕启祥认为“彰显特色,持之以恒”这8个字是“百年红学”栏目10年来所呈现出的特点。学术史的研究,是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百年红学”就具有这种意识,把握了独特的视角和准确的节点。杜春耕说,刊物要有长久的生命力,选题很关键。《北方论丛》曾红过一时,因为抓住了戴不凡关于成书的系列辩论。虽然批判声高,但确是红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现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抓住“百年红学”这个机遇,对《红楼梦》研究进行再研究,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孙伟科说,红学发展到今天,有一个要整合的任务。对红学相关的论题、专案研究很多,对于红楼梦的文本,不同专家的说法也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百年红学”做了很多学案的梳理文章,这个梳理实际上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尽量地占有全面的资料,为学者们高起点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平台。栏目坚持学术至上,提出了一些尖锐的、可以成为热点的问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