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航竹
最近无论是各大书店还是网络的电子书城,排行榜上总有这本书《看见》,作者柴静。她不算美女,声音总是轻轻柔柔的,眼神温和而坚定。关注柴静已久,从她最初的演讲到之后的电视节目,总是被她的冷静、知性、从容所打动。《看见》,见证了她在这一路上的成长的片段。
记得拿到这本书,刚发售的第二天,距离考研倒计时一百天左右,每天时间被挤压得特别紧,只有在休息的时间翻看十几页,时间如此珍贵啊。或许很多人都有一样的感受,上学的时候,上课偷偷看课外书会感到格外的精彩,但现在闲暇的时间多了,却很少有人能静下心去读书,去耐心品读文字的魅力。柴静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许多年轻人刚走出校园不敢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更多的选择安逸的一隅,哪怕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也许正是从她的文字里能够找到共鸣,能够让我坚持走在一条能实现自我梦想的路上,也时刻的告诉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何出发。
有这样的一句话很适合这本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细腻温婉、朴素客观、敏锐善感,字里行间弥散着人生阅历,在柴静身上沉淀下来的是沉稳厚重和人文情怀。柴静不是作家,她的文字没有斯文造作,很少见到出挑华丽的词句,她如同一个倾诉者让读者在内容上被吸引。如果说一个老练的作家的文章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每一个组接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么柴静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个长镜头,完整从容地为你讲述,每一个角度的转换都是一个新的层次。
常听长辈们在一起聊起他们的小时候,那时候饼干是很稀有的东西,孩子能吃到几块饼干是多么的幸福,而现在感叹再找不回从前那么好吃的饼干了。还说到在粮食紧张的那些年,每天能吃到的只有玉米和小米,他们那时候就想等自己长大好好努力再也不吃这些,天天吃到大米白面。而现在的农家饭却异常火爆,粗粮成为上等品。或许柴静的走红,也正是因为社会让这样的人变得稀缺,当更多的人周旋在浮躁、庸俗、虚荣的名利场的时候,人们便渐渐开始寻找平和、知性、淡然的形象,生活需要这样一个水仙花一般轻盈的角色。
人在一生中可以认识好多人。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亲人的脸、朋友的脸、明星的脸、某个自己偷偷喜欢或者仇恨的脸。但往往就是找不到自己。书中有一段讲述她采访吸毒女人阿文以及很边缘化的人物,一步步追踪到、挖掘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她从一点点对人的了解、感受、体会中更多地认识自己。不禁也在反思,如果我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是否还是现在的自己,我的思维还是否和现在一样。“采访是生命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总有这么一些人在用自己的生命去做一件事,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哪怕世界再浮躁也总有一处风景让你驻足。
《看见》,她一路走来,仿佛看见未来的自己,破茧成蝶,羽翼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