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凡
云断苍梧竟不归,江边古庙锁朱扉。
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
孤枕有时莺唤梦,斜风无赖客添衣。
千年回首消磨尽,输与渔舟送落晖。
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舜帝“南巡狩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而成为中华远古文明的象征之一。九嶷山位于今湖南宁远县城南30公里处,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舜帝陵庙始建于夏代,秦汉时迁于玉琯岩前,明初移至舜源峰下。它气势恢宏,享有“华夏第一陵”的美誉。
历代达官贵人、名士骚客仰慕舜帝,纷纷来九嶷山谒拜他的陵庙。从汉代的司马迁、蔡邕,唐代的宋之问、张九龄、李白、元结、柳宗元、李商隐,到宋代的寇准、陆游,明代的徐宏祖(徐霞客),清代的何绍基等,数得出的文化名人就有近50位之多。他们或挥毫,或勒石,吊古抒怀,讴歌大舜的功德,表达各自的感悟和襟抱,留下大量传世的诗词歌赋、铭诔碑碣和游记,仅《九嶷山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选辑的就有数百篇。其中如蔡邕的《九嶷山铭》、李白的《悲清秋赋》、元结的《九嶷山图记》、苏轼的《九嶷吟》、李纲的《望九嶷》等,都是千秋传颂的名篇。
这里,鉴赏一下陆游的《舜庙怀古》:
陆游(1125—1210),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恢复故土,屡次遭到主和派的压制和打击,但他坚决不同流合污。他是我国古代最多产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诗中,始终贯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他最鲜明的风格特色。上面这首七律《舜庙怀古》,收入其《剑南诗稿》第一卷。
诗人远道前来凭吊圣君,眼前那“古庙锁朱扉”的冷落景象,就使他触目惊心,引发许多感慨。一个“锁”字,内含无限忧伤:尽管舜庙犹存,而朱扉已锁,不但表明宋室南渡以后已经风光不再,而且预示自己满腔热血亦将报国无门!接下来,诗人透过山河依旧,未因国家的兴亡更迭而改其容颜,但风月有情,应怜江山社稷的今非昔比,进一步抒发了一种更为强烈、深沉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情怀。人在他乡,孤枕难眠,唯有啼莺唤梦,斜风扑面,催促游子添衣。处在这身心俱寒的境地,蓦然回首,只见渔舟送晚,千年舜德已难以承继,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如日薄西山,只剩下一片落晖。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力回天,诗人那难以抑制的哀婉、悲戚之情,可谓力透纸背。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唐之享先生论及此诗时,盛赞“山川不为兴亡改,风月应怜感慨非”道出了诗人超越时空的历史眼界和感时忧国的高风亮节,堪称“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