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中部,南北向,长1000米,宽9.2米。这条街旧称“西摩路”,与上海另一条著名的主干道路——南京西路十字相交,是一条拥有百年历史、保存比较完整的上海“老马路”。
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扩界,公共租界工部局开始辟筑租界道路。1914年,今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完工,以英国海军上将西摩(Edward Hobart Seymour)的名字命名为西摩路。1943年更名为祁门路。1946年,命名为陕西北路,沿用至今。
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自筑成以来,一直是上海的高档居民区,居住着大批外侨和社会名流,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名人街”。老上海时期在陕西北路居住过的外侨囊括多个层次,既有英国和法国的富商,也有犹太难民和美国水兵,还有大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白俄人。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位于上海公共租界的核心区域,华洋混居。除了外侨聚居外,还居住过众多在近代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政治人物、富商巨贾。中西方多彩文化在该路段上交流融合,并以其“海纳百川,融贯中西”的特色,成为海派文化的具象代表。
作为近代上海中西交融的高档住宅区,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无论建筑、环境、人文均体现出海派文化典型特征,拥有相当优良的城市空间品质。街区以陕西北路为主线,沿线多为独立式花园住宅,间有华业公寓、太平花园等公寓建筑群落,西摩会堂、怀恩堂等宗教建筑,内含小型戏院的平安大楼等商住两用建筑,展现了老上海公共租界拓界期间社区生活的居住、文化、精神建设状态。这些建筑风格多样,装饰细节纷繁,它们紧邻街道又让人产生必要疏离感,形成了独立中见统一、错落中见和谐的传统格局。
公共空间布局上,街区马路的空间特点基本一致,以车行道为主干,两侧为人行道、行道树及住宅围墙,形成空间和视线的“通廊”。马路两旁主要种植法国梧桐,春夏秋三季,绿荫遮蔽,保留着老上海租界时期街道的历史风貌。
历史和文化价值
1.万国建筑风貌汇聚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地处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区域,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富豪集聚,带来丰富多变的建筑风格,是上海难得的万国建筑风貌汇聚区域。其中,新闸路至奉贤路段、南京西路至威海路段,基本保持了老上海的历史风貌,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风景长廊。其多元的建筑语汇和风云际会的传奇故事交相辉映,堪称老上海的城市“缩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有:
英国花园别墅,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457号何东公馆、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老宅;
法国古典主义花园建筑,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186号荣宗敬旧居;
西班牙城堡式公寓,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173号华业大楼;
北欧挪威式豪宅,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南路30号马勒住宅;
新古典主义教堂,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500号西摩会堂;
近代公寓大楼,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525号南洋公寓;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380号许崇智住宅;
近代新式里弄住宅,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332弄西摩别墅;
西式联体式别墅区,代表性建筑有陕西北路470弄太平花园。
2.名人旧居荟萃
静安区是上海中心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兴盛,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聚集区。陕西北路是静安区的主要道路之一,是静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者。近代历史上,众多达官贵人、军阀政要、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均寓居于陕西北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陕西北路更成为在上海的犹太人的聚居区和避难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犹太文化印记。正由于中西文化精华的直面交流,陕西北路也因此成为上海开埠后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的代表性路段。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是陕西北路的精华所在,近千米的距离云集了名人旧居、典型风格建筑、革命遗迹等历史文化景观21处。这其中有多处均在近代上海乃至近代中国历史变迁中,留下了不容忽视的浓墨重彩。
部分代表性名人名居有:
西摩会堂
陕西北路500号,原为上海犹太侨民协会拉希尔犹太会堂会址,是上海现存时间最早、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教会堂。2001年10月,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将西摩会堂收入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以色列两任总统赫尔佐格和魏茨曼、两任总理拉宾和内塔尼亚胡,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德国总理施罗德等均曾到访。
该处另有一所上海犹太学校旧址,校舍由霍瑞斯·嘉道理于1932年建造。上海犹太学校最初由亚伯拉罕创建于1900年,在谢里丝以色列犹太会堂内,后迁至该址。
宋家老宅
陕西北路369号,宋氏家族旧居,也是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典礼场所之一。1931年7月,宋母倪太夫人认张学良之妻于凤至为“干女儿”的拜母礼仪也在这里举行。
董家住宅
陕西北路414号,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之父董浩云旧居。1940年,董浩云在上海筹资组建了自己的第一家船务公司——中国航运信托公司,并购置此宅作为公司高级职员和董家亲属住房。
观渡庐遗址
陕西北路、北京西路转角,1911年武昌起义后,南方军民全权代表伍廷芳与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多次举行“南北和谈”,早期几次谈判即在观渡庐。“观渡庐”是伍廷芳的笔名,也是其在陕西北路的住宅名。
怀恩堂
陕西北路375号,上海各基督教会可容纳人数最多的教堂之一。经常有世界各国教会人士前来参加礼拜,有的还被邀请在此讲道。
太平花园
陕西北路470弄,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与伍朝枢父子曾在此居住。
何东公馆
陕西北路457号,著名香港商人何东旧居。1949年后,何东家族举家迁回香港,何东住宅由上海房地产部门接收。1957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订《辞海》,并建议由上海来完成此事。第二年,何东住宅就成了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上海的许多文化精英集中在这里办公。以后,这个编辑部改组为上海辞书出版社,并于1979年正式出版了《辞海》。
南洋公寓
陕西北路525号,著名华侨实业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人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产业。
许崇智住宅
陕西北路380号,国民党元老、粤军总司令许崇智1925年后在沪居所。
马勒住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北路巨鹿路路口,门牌号为陕西南路30号,由近代上海著名富商、英籍犹太人马勒兴建。建筑面积达3223平方米,宅前有2000多平方米的大草坪,称作马勒花园。
3.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众多
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位于南京西路历史风貌区的核心区域,人文荟萃,因此也有着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区域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35处。
保护与管理
逾百年历史的陕西北路,堪称海派文化精华之聚焦。多年来,静安区一直持续开展陕西北路保护、维修工作。200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了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提出的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被划入南京西路历史风貌保护区。2007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将陕西北路列为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2008年,静安区委、区政府开展文化发展专题调研,结合区域名人名居众多的特点,提出“以陕西北路为重点进行名人名居保护性开发”的规划。同年,静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为该路挂牌“静安名人名居文化景观线”。2009年静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迎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启动“静安城市文化印记”项目,邀请新加坡澜雅景观设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进行方案规划,对陕西北路进行维修整治。该工程由静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牵头,静安区文化局、教育局、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住宅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民宗办、江宁路街道、南京西路街道、置业集团等多个部门分工合作,对陕西北路主要代表性建筑开展保护性修缮,对主要道路开展整修,进一步优化外环境,通过政府主导逐步实现沿街商业形态的自我调整,形成集文化、餐饮、休闲、购物为一体的老上海风情街。2010年,《静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陕西北路划入历史风貌保护组群,坚持纯开发行为的禁入,并要求在旧区改造中,积极探讨历史建筑保护与完善使用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展示历史建筑风貌相结合的实施策略。
1.外环境改造
注重点、线、面结合,对陕西北路上极不协调和脏、乱、差部分开展整改,使环境整修与历史风貌统一,建筑外观与文化内涵统一。
外环境改造又分为重点景观勾勒和街面环境整治两部分。对陕西北路上多家代表性人文建筑,开展了包括绿化布置、防护栏整治、景观灯光布置、标识系统设置(景观小品)、店招设计、街景设置、围墙整修、建筑外立面整治及修缮在内的多项工作。
比如,陕西北路430号犹太住宅、陕西北路414号董家住宅沿街二层因居民违章搭建破坏建筑历史外观,以两幅反映街区居民生活场景的墙画加以修饰。陕西北路470弄太平花园恢复了门口立柱上的拱顶,弄内铺装深灰色花岗岩,对建筑立面上已有的空调外机、衣物晾晒架等进行了整治清理,建筑外台阶护栏恢复为白色。陕西北路375号怀恩堂外高耸的围墙阻隔了行人的视线,现采用了较低矮的镂空围墙,使行人能在休闲漫步之中直接观赏到墙内独特的基督教教堂建筑风貌。此外,陕西北路461号崇德女中和陕西北路457号何东公馆也进行了门头改造。
“静安城市文化印记”项目陕西北路工程,总计完成沿街房屋修缮和立面整治27处,主要包括:防盗窗及门窗、违章搭建、雨棚、晾衣架、空调、店招店牌等,总计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对围墙、入口和门头等沿街直接界面15处进行整治,完成道路两侧围墙整治约800米;对主要的21个景观点进行了个性化艺术铜牌(由10余位著名书法家题写建筑名称)的安装。
2.开发部分景观点的文化休闲功能
有条件开放了部分景观点给公众参观,让市民能走进“历史老屋”,触摸到老上海生活细节,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积淀。如:经营性开放宋家老宅;定期开放怀恩堂;文化遗产日等特定节庆日开放西摩会堂、何东旧居、马勒住宅等。同时,为方便公众了解陕西北路人文历史文化,在陕西北路600号源创创意园区设立了“陕西北路名人名街展示咨询中心”,基本陈列以版面形式和特别制作的电影纪录片《陕西北路名人名街》介绍建筑形式多元、人文底蕴深厚的陕西北路,并举办长期展“老上海实物展”。至今,举办了“国庆·静安人文游专线车(免费)”、静安名人收藏展、陕西北路名人名街明信片赠送活动、乐动陕西北路名人名街专场演出等服务广大社会群众的惠民活动50余场次,吸引驻区单位和街区居民、学校师生等共同参与名街的共管共建,形成了一支宣传名街历史、管理名街秩序的志愿者队伍。名街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
3.居民生活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
静安区政府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历史风貌保护道路的保护工作,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得以完整保留,许多居民都是从祖父辈甚至曾祖父辈起居于此地。许多宅子里虽已是住上了“72家房客”,可各自家中至今保有闲时煮上一壶咖啡、互相串门聊天的弄堂生活情趣,年长的常常向年轻的说起那些老掌故,留守老人也常常能得到年轻邻居的照应,整个街区居民的生活保持着“平实、和谐、原汁原味原生态”。
4.老字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
陕西北路与南京西路商业街相交,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心路段,为保护其原有的居住社交的历史功能价值,相关管理部门一直未引进大型商业企业。2009年,静安区商务委在陕西北路(延安中路至南京西路段)近一公里街面上引进了近20家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包括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的亨生西服、龙凤旗袍,以及恒源祥绒线、开开百货、鸿翔女装、大美华布鞋、美新点心、第一西比利亚皮货、蓝棠博步皮鞋、春竹羊毛衫等,既方便了街区居民生活,更汇聚了名街的人气。受此影响,陕西北路南京西路以北段原先售卖时尚服饰的小店逐渐为铁皮玩具藏品店、茶艺馆、红酒坊、咖啡屋等取代,实现了沿街商业业态的自我调整,与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相合。
2012年年初,静安区文化局开展“2010-2011年度十大静安文化事件评选活动”,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调查,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媒体发起市民评选,借助城区居民的眼光来判断静安文化前行之路,而“城市文化印记——陕西北路名人名街”项目以重整静安文化资源、重焕静安文化魅力获选。
名人名居承载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集建筑、人文和文物价值于一身,是城区文化体系的重要坐标。名人名居集聚的陕西北路(新闸路——巨鹿路段)是当下静安最具文化内涵和魅力的历史风景名片,“十二五”期间,静安区将坚持历史文化品牌的传承,进一步优化陕西北路名人名居街沿街立面、灯光、绿化景观布置,继续支持沿街商户进行业态调整,加大优秀历史建筑的深度开发与开放,目前已与同济大学合作形成了陕西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静安城市文化印记”之旅,通过静安文化博物馆网站建设和商文旅联动模式,加大陕西北路“名人、名居、名事”的历史文化宣传和推介力度,深入挖掘并发扬陕西北路的名人名居和老字号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静安文化名片。同时,要以名人名居和文化街区居委会活动室为基地,兼容区域内市属文化资源等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点,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文化宣传活动等,加强中小学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提升城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城区居民自觉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同守护我们的宜居家园。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投票流程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经过专家评审,现已评选出入围街道,即日起进入公众投票阶段。哪些街道可以最终当选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呢?期待您的关注。
投票方式:手机短信投票、信函邮件投票,请您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投票方式。
投票日期:2013年4月30日至5月30日。
一、短信投票
全网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66652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66652
江西、贵州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1或编辑8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26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1或8P001发送到1066510726
湖南移动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1
全网联通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1
全网电信用户参与方式:
编辑DP+街名对应的编号到106651071
资费:1元/条
例:DP001发送到106651071
(四川、安徽、广东、重庆、陕西请用联通参与投票。)
二、信函投票
请将右侧的投票表格剪下来,在您支持的候选街道后面画“√”号,所选街道不能超过10条,然后邮寄至组委会。投票表格以报纸原件为准。
邮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609室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组委会
邮编:100013
咨询电话:010-64296355 64296175
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读者评选表格
注:请在入围的街道(名单见表)中选出10条您认为可以荣获第五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街道,并在所选街道后面的“读者意见”栏中画“√”。选票可供两人填写,原件寄回,复印无效。此选票将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上连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