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湖湘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要闻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我喜欢 我奉献 我快乐”
中南大学成立
中华经典吟唱研究基地
平衡超人矮寨大桥上演“极限芭蕾”
服务均等化需要更多“文化使者”
情系雅安
传递爱心
粟田梅的“锦绣人生”




 中国文化报 >  2013-05-01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喜欢 我奉献 我快乐”
——湖南文化志愿者在行动

    湖南省博物馆志愿者(右二)在展览现场为观众讲解。     黎 鑫 摄

    本报驻湖南记者  黎  鑫

    4月26日,由湖南省博物馆、美国激扬美术学会等联合举办的“杰夫·佛可思摄影作品展”在长沙市博物馆举行,200幅反映美洲原住民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现状等内容的作品,为观众呈上了一道美洲文化盛宴。

    展览现场,一群为观众讲解展览内容、维护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引起了人们注意。他们是湖南省博物馆志愿者,来自不同的行业。

    建立一支服务意识强、艺术素养高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推动湖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日前湖南省文化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全省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日前,记者走进湖南省部分文化单位,切身感受志愿者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

    提升服务效能

    近年来,湖南省公共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随着百姓文化需求的提高,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更多挑战。“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已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服务不足,增加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湖南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自2008年3月20日免费开放以来,该馆年均接待观众近200万人次。面对繁重的接待任务,省博物馆及时制定和调整服务计划,尽量满足参观者需求,保证服务质量。“志愿者对我们帮助很大。”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中心负责人说,该馆2003年起开始招募志愿者,目前已登记造册志愿者200余位,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0岁。

    “志愿者分7个班组,各组轮流进行义务讲解、维护秩序等。他们缓解了我们人员紧缺的问题,对提升我馆服务质量及形象,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湖南省博物馆公共关系部副主任黄志华告诉记者,每逢周末或有大型展览,志愿者已成省博物馆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奉献中感受快乐

    孙菲雪是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湖南图书馆“出勤率”最高的志愿者之一。每逢周末,在湖南图书馆最忙碌的地方,总能看到她的身影。

    “做志愿者已成一种习惯。”孙菲雪说,2012年初她开始在湖南图书馆做志愿者,每有空闲便来这里服务。图书归类、引导读者、送书下乡等都干过。“湖南图书馆给过我很大帮助,现在有条件了,我想做点事儿回馈它。”孙菲雪加入志愿者的初衷很简单,志愿者工作不仅丰富了她的人生经历,也让她收获很多快乐。

    “她基本每周都来做志愿服务,而且经常一干就是一天。”湖南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工作负责人张妍介绍,目前该馆登记造册志愿者250名,其中在校大学生及退休人员占多数。每周一至周五,馆内会有4个志愿者服务,周末或大型展览时,志愿者数量最多可达近百人。

    在省博物馆当志愿者已10年的退休职工娄长彧表示,“我喜欢、我快乐、我奉献”是省博物馆志愿者的共同心愿,因为这个心愿他会将文化志愿服务坚持下去。

    期待更多人加入

    文化志愿者无论对社会还是自身都具有重要作用,湖南省文化系统期待更多人加入。按照《关于开展全省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湖南省直文化志愿者报名地点设在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省图书馆、省少儿图书馆、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各市(州)、县(市、区)报名点由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报名无时间限制。

    “这是很有意义的体验,大学生从中能得到锻炼。”湖南农大学生高嘉霖说。她是省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者,曾是与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的小女生,在省博物馆参加完解说员培训和实践后,她的交际能力获得了提升。“解说马王堆汉墓陈列展是我的拿手好戏。”高嘉霖得意地说。

    张妍表示,文化志愿者虽不会获得直接经济收益,但收获的东西能受益一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