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淼
窒息、痛仰两个摇滚乐队现场演奏,60名群众演员不时从各处涌入舞台……5月3日,由林兆华、易立明导演,濮存昕、荆浩等主演的《大将军寇流兰》时隔5年后再度登陆北京首都剧场。这部糅合了重金属摇滚乐的莎士比亚作品,让经典和先锋有了正面的碰撞。而对这部作品的全新解读,也给“北京人艺制造”增添了新的内容。
莎士比亚最具争议作品
《大将军寇流兰》译自莎士比亚剧作《Coriolanus》,是一部罗马题材的悲剧。该剧讲述了罗马贵族马修斯因为在寇流兰城战役立下军功而获得“寇流兰大将军”的封号,成为执政官候选人。但由于他拒绝当众展示在战争中留下的伤疤、拒绝以谄媚的话获取平民的支持,被两名护民官认定为“叛徒”并将他放逐。寇流兰一怒之下投奔伏尔斯人并与自己曾经的敌人奥菲狄乌斯合攻罗马。最终,他在亲情面前放下了仇恨,却被奥菲狄乌斯杀害。
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大将军寇流兰》是最不受欢迎、最具争议的作品。作为莎士比亚晚期的作品,该剧在思想深度和广度层面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由于原作呈现出的复杂社会关系,这一剧目在舞台上亮相的机会相对较少。戏剧家布莱希特曾在上世纪50年代从其所持的概念化的阶级立场,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原作进行了带有时代印记的改编演出,却依然未能让这部作品闪耀出它本该具有的光芒。
林兆华的英雄情结
选择这样的题材,导演林兆华坦言源于自己的英雄情结。在林兆华看来,这个剧本最震动他的是“一个孤独的真正的英雄竟是被自己人杀死”。2007年,《大将军寇流兰》作为北京人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展的年末压轴大戏首度上演,剧本选用了英若诚翻译版本,台词延续了英若诚一贯的翻译风格——语言诗化并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这也是英若诚生前的最后一部翻译作品。2008年,该剧再度上演,之后便销声匿迹。
此次复排,既是北京人艺新甲子年对保留剧目的恢复计划之一,同时也是为这部作品今年8月赴爱丁堡演出进行预热。
在《大将军寇流兰》的节目单上,主创人员这样写道:“今天对该剧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发现,《大将军寇流兰》对于当下我们所处的社会尤其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期望能穿越表象的迷雾,深入到对人类社会更为本质的思考中去,并以此作为一面镜子,尽可能地映照出我们生存世界的清晰面貌,甚至透视于世界本身。”
打破惯有表现方式
莎士比亚一贯的浪漫唯美在《大将军寇流兰》中丝毫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政治和社会残酷面的展示。为配合这一主题,导演打破惯有的表现方式,不仅演员的表演更加夸张,而且群众演员的数量也创下北京人艺之最——60名群众演员时而是罗马城内轻易被蛊惑的平民,时而是战场上或英勇或怯懦的士兵。
而贯穿全剧的重金属摇滚乐更是林兆华和乐队合作的神来之笔。“他们的音乐都是即兴发挥。”林兆华介绍,由于有了之前的演出磨合,这次窒息、痛仰两支乐队的表演与剧情的衔接更加自然。两军交战之际,摇滚乐就是士兵们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更多时候,贝司的撩拨、架子鼓的节奏成为角色内心准确的外化。
“语言不对,就不是莎士比亚了。”这是林兆华在《大将军寇流兰》排练场中说得最多的话。无论是濮存昕、荆浩、傅迦这批上一版中的演员,还是雷佳、邹健等新加入的成员,林兆华都力图强化他们的表达力。“因为这个戏有自己的特殊性,跟以往我们熟悉的生活化表演不同,表演上尤其需要力度。”林兆华说。
寇流兰是一个悲剧化的有着人性弱点的英雄,他曾独自与寇流兰城的敌人拼杀,却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赞颂他的英雄事迹;他为罗马浴血奋战,却不愿意在民众面前展示自己的伤疤;他担得起执政长官的职位,却不希望为了取得民众支持而违心说出谄媚的话。对于饰演寇流兰,濮存昕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出戏的人物都有着丰富的层次性,我希望为观众展示一个人物内心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呈现出好人、坏人这样定性的演绎。”濮存昕说,《大将军寇流兰》与北京人艺的很多戏不同,是粗线条的、是质感十足的。
剧中其他人物的呈现也颇为亮眼,奥菲狄乌斯的豪情与残暴、寇流兰之母伏隆妮亚的骄傲与刚毅,两位护民官的阴险与狡诈,元老们的软弱与怯懦……都通过演员的表演被准确表达出来。
配合主题,该剧舞美简约、宏大。舞台深处以砖砌高墙为背景,错落的梯子悬在旁边,配合灯光的变化,使空旷的舞台更具孤独感,也给全剧增添了一种悲壮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