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屈 菡 驻广东记者 孙亚菲
广东深圳渔民村,面积仅0.25平方公里,却蜚声海内外。这个昔日“浮家泛宅”的渔家村落,如今已是高楼林立、现代感十足。无疑,这里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从南粤小镇发展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缩影。
“做梦都不敢想这辈子能有这样的变化。”75岁的吴锦清被称为渔民村的“活历史书”,他放下手中的报纸,慢慢打开了记忆之门。“我十几岁就随父母在海上打鱼,那时候好辛苦的,渔船只有1.5米宽,5米长,一家人就挤在中间不足4平方米的船舱里吃饭、睡觉。”由于船小,只能在浅海打鱼,一天捞不到多少鱼虾,大的舍不得吃,要拿出去卖,好的时候也就卖几块钱。上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鼓励和帮扶下,渔民们上岸搭草棚、辟鱼塘,形成村落,但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以后就好啦!”吴锦清笑着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渔民村人,由于邻近香港,渔民村人利用特区政策,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了来料加工厂。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盖起了小洋楼,渔民村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1984年1月25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渔民村,一句“中央的政策肯定会变,但只会越变越好!”对村里共同富裕道路给予了肯定,也给渔民们吃了定心丸。
在渔民村的入口处,“渔丰实业”的标志很是醒目。1992年,随着深圳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兴办的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这也是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改制后,原村民都当上了股东,每年每人能分红1万多元。由于外来人口增多,对住房的需求增大,村民出租房屋也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每户村民每月仅靠出租房屋一项就净收入1万余元。“1992年前后,全村资产达到800多万元,全村140多人个个年收入过万元。”吴锦清告诉记者。
带领记者参观采访的是渔民村第五代的邓国华,这个“80后”小伙子从小生活在这里,大学毕业后留在渔丰物业公司工作。在他的印象里,渔民村是“十年一变样”。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很多村民为了增加房租收入,纷纷把房子往上盖,渔民村一时间抢建成风。那时候的楼房,彼此挨得很近,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握手楼”。“由于缺乏管理,村里的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治安环境也不好。”邓国华说,当时的渔民村已经不再风光,跟其他村子没什么两样。
2001年,深圳市罗湖区把渔民村作为旧村改造试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当时,村里不要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9000多万元,对渔民村进行了彻底改造。2004年8月,重建工程顺利竣工。改造后的渔民村成为一个现代化的“花园式”住宅小区,每户村民享有1320平方米住房。房屋除村民自住外,余下的委托社区物业公司统一出租。仅此一项,居民月收入便可达3万元左右。小区内各种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齐全,昔日的渔民过上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2010年9月5日,胡锦涛同志视察了渔民村。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调研期间也到渔民村视察。小小的渔民村成了深圳的明星村。
在渔民村里,有一道不得不说的文化风景线,那就是“春到渔村”的渔民村艺术长廊。长廊总长350米,20幅生动的铜铸浮雕配以中英文对照文字介绍,再现了渔民村海上飘零、翻身解放、上岸定居、兴建家园等历史瞬间。在村中心,曾经的鱼塘变成了渔民村文化广场,这里每周都会上演精彩节目,有街道组织的,也有外来的各种演出,形式多样。广场旁边的图书馆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一台深圳图书馆放置的“自助图书馆”也成为受村民欢迎的新式文化“充电器”。
如今,渔民村总人口有4300多人,其中原住村民220人,外来人口占到95%。“大家相处得很融洽,渔民村的房租保持在中等水平,物业管理也完善,很多人搬出去后又搬回来了。”吴锦清说,他和老伴就住在渔民村1号楼,过着平静而富足的生活。
“渔民村这些年一直在与深圳同步前进,没有停留。”作为渔民村新生代的邓国华对渔民村的未来考虑得更多一些。“今后深圳肯定要转型,应该向服务型城市转变,渔民村也会积极转变。”邓国华临别时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