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筝
近日,音乐舞台剧《贾宝玉》在武汉上演。有媒体报道,许多观众在演出中用相机、手机或iPad拍照,闪光灯不断亮起。频现的闪光灯和拍照不仅让香港鬼才导演林奕华、明星何韵诗等众主创不满,更引发现场观众对骂、掷矿泉水瓶。
舞台上上演着宝玉的一生,而舞台下却因为拍照的闪光灯上演“全武行”。
演出结束后时间已近零点,林奕华和全体演员集体亮相,向坚持到最后的观众致意。一上台,他举起手机对着场下拍照,台下不明白原因的观众发出了欢呼。林奕华举着手机环视全场,语调沉重地说:“你们知道吗?你们手中的不仅是一部手机,也是一把刀。当你用手机拍了照,闪光灯会影响到演员,你知道他们要多久才能恢复状态吗?”
无独有偶。此前有媒体报道,著名歌星张信哲在2011年成都演出舞台剧《露露,听我说》时,因过场暗灯时,观众太过热情,猛拿闪光灯拍他,造成张信哲“视盲”看不到路,最后直接撞上茶几,摔落后台,腿部受伤。
诚然,“闪光灯现象”最容易问责的就是观众的素质问题。在嗑瓜子、大声喧哗等旧陋习逐渐消失的同时,“新技术”引发了新的观演坏毛病。假如让时光倒退20年,人们真的难以想象相机等电子设备会如此迅速而广泛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数码相机PK了传统的胶卷相机,手机的流行使得拍照成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举手之劳”。应该说,相机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因而拍照也应该成为一个文明的行为。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携带相机,更不是任何场合都可以拍照。“想唱就唱”其实过于夸张,“想拍就拍”显然也是行不通的。
“想拍就拍”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台上演员的不尊重。由于受到干扰,演员们必须花时间不断调整演出状态,才能重新融入演出,这必然会影响整场演出的艺术质量。更有甚者,演员在做一些高难度动作时,被台下的闪光灯晃了眼,极有可能发生意外,造成一些难以弥补的伤害。
对于演员,我们自然要求其以演出、角色为重,尊重艺术,在台上兢兢业业地表演。其实,台下的每一个观众和台上的演员一样重要,因为观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样可以影响整场演出。因此,提升观众的个人道德素养、强化自我约束,在细节中显现文明,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观剧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观演文明不能仅仅依赖于观众素质的自我提升,演出单位和剧院等团体同样需要对文明行为、规范进行大力宣传,并用良好的观演环境规范人们的观演行为,逐步引导形成欣赏高雅演出的“规矩”和“惯例”。有时,观众的不文明现象只是单纯地出于喜欢而忘形,或者是因为过于热情导致冲动。如果台上演员倾情表演,台下观众尽情陶醉,大家真正地投入艺术欣赏中,再加上整个剧院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不文明现象自然会不断减少乃至逐步消失。
其实,在现场观赏一出舞台剧或者聆听一场音乐会留给我们的有很多,可以是品位的提升,可以是思想的顿悟,当然也可以是拍照留念;一次愉悦的旅行带给我们的也有很多,可以是眼界的开阔,可以是阅历的增加,也可以是相机中塞满了的照片。相比较而言,在现场的感悟、体会远比回家翻看照片要真实得多,有时候只记得拍照的我们反而忽略了我们正在经历的美景、正在享受的艺术盛宴。
台上光影生,台下四方聚。剧场的艺术,每一场都无法复制。也许,当我们试着放下手中的相机时,可能会发现原来美妙的音乐是赐予耳朵最好的礼物,优美的演出则是馈赠于双眼的最美享受。而纯粹的回忆更是可以让一切都深藏于心里,让人来慢慢体会。
拍照真的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