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骁宇
在非洲广受欢迎的尼日利亚“电影王国”尼莱坞终于迈出了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大步。5月30日至6月2日,尼莱坞电影周将在法国巴黎的阿尔奎恩剧院举行。电影周活动紧紧衔接将于5月15日至26日举办的2013年戛纳电影节,传达出尼莱坞对非洲以外国际市场的强烈关注。
电影周举办地的阿尔奎恩剧院,位于巴黎圣日耳曼德布雷广场,是法国文学家和艺术家的聚会场所,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电影周期间,除放映7部最具代表性的尼莱坞电影外,还有为电影制作者组织的交流会和小组讨论活动,以及为尼日利亚手工艺品设置的展售平台。
此前,由于尼莱坞电视台在法国的开播,尼莱坞电影已在法国小有名气,当地观众也对这些颇有非洲特色的影像和故事产生了兴趣。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尼莱坞尚未打入法国主流市场。电影周主办方希望,此次借力戛纳电影节的国际影响,能够吸引更多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电影制作者关注不断发展的尼莱坞电影产业。据悉,尼莱坞电影周有望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项目,在巴黎固定下来。
近年来,通过不断发展电影产业,尼日利亚的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尼莱坞电影在非洲可谓家喻户晓。这个仅次于印度宝莱坞的全球第二大电影产业,其电影年产量已超过2000部。
尼莱坞的发展很有地方特色。由于非洲经济不发达,人们一般选择在家中消费文化产品。而当地电影放映设施落后、专业人员不足等因素,使得众多电影导演把电影产品定位为廉价、高效的录影带模式。大多数尼莱坞电影采用小作坊制作,一部的成本为1.5万至2.5万美元,最快的几周就能拍完,然后马上发行DVD。目前,尼日利亚全国有50多万个家庭电影录影带发行租赁俱乐部,产业规模近30亿美元。而尼日利亚影像相关行业年营业收入在2亿至3亿美元间,从业人数超过百万,仅次于农业。
尼莱坞电影题材涵盖社会各个层面,常围绕男女爱情、穷人致富、民间传说、宗教巫术和贪污腐败展开。演员表演夸张生动、诙谐幽默,电影的结局几乎都是作恶者受到惩罚,行善者终得好报。此外,为满足“多部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情特色,尼莱坞也深挖各部族的传统传说和名人轶事。在西方电影中,非洲总是被打上“贫穷”“饥荒”“艾滋病”等烙印,很多非洲人厌倦美国式英雄主义的好莱坞大片,而更喜爱土生土长、贴近现实生活的非洲电影。因此,许多非洲国家也热衷学习尼莱坞模式。而对于西方国家观众来说,尼莱坞展现的新鲜的非洲面孔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当然,仅靠“小本经营”闯国际市场不是长久之计。尼莱坞目前正在研究提升影片质量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导演及其他从业人员开始出国进修,提高职业素养。投资者和电影制作商也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来制作更高水平的影片。尼日利亚政府有意将尼莱坞打造为提升国家形象的名片,开始采取积极措施重新定位电影产业,在机构和政策方面进行相关的产业重组,力图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此外,尼日利亚的私营机构也积极参与到创作、制片、设备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