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远书
他们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他们通过手口相传传承各种技艺,他们拯救了各种濒临灭绝的古老技艺……他们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门类,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6月15日,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在成都举行。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四川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报道,讲述他们和非遗之间千丝万缕的情缘和故事。
5年前,杨华珍是报社的一名摄影记者。“5·12”汶川大地震时,杨华珍带着摄像机亲历了那场灾难。地震的突然到来,她没有成为滚落山石掩埋的遇难者,却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生离死别。大地震发生后,看着很多藏羌同胞失去了家园的杨华珍曾痛心不已,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我会摄影,我有工作,但是他们怎么办?”这时的杨华珍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专业的无助。既然摄影不能够救助大家,她想到了自己从小就会的一门技艺——藏羌织绣。
在四川,藏羌织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家庭困难,杨华珍从小就帮着家里做些缝缝补补的活,所以对藏羌织绣也略会一二。面对天灾人祸,想到家乡人从小就精通羌绣、藏绣手艺,杨华珍决定召集当地妇女把这一技艺变成今后谋生的手段,这样既可以解决生活困难,又能让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得到保护。
很快,杨华珍就召集了12名绣娘,加上自己一共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0岁。这些绣娘都有着相似的境遇与特征:精通织绣,经济困难,地震受灾严重。
2008年,杨华珍向报社递交了退休报告,花3万元注册了“藏羌织绣协会”。起初,只是想在一些景区摆摊出售一些手工织绣作品,但后来,他们决定去成都闯一闯。可是接二连三的压力让她们很快资金吃紧,面临散伙。“当时实在不甘心,就硬撑着,还好,文殊坊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后便接纳了我们,免去了房租。”熬到第二个月,她们就接到一个50万元的大订单。
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文殊坊的“藏羌绣苑”正式开业。对于12位从未走出深山的姐妹而言,虽然在藏羌织绣上各有擅长,但都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其转化为商品。直到此时此刻,这门埋没于民间的精湛技艺才公诸于世。利用这个平台,几年下来,她们共累计培训出1000多名绣娘并成立了公司,开始向国内外推销自己的织绣产品。
藏羌织绣在文殊坊的蓬勃发展,也引起政府的重视。2011年,羌绣、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3项工艺全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华珍本人也在同年被授予“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如今在映秀镇中滩堡村的大道上,有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汶川藏羌绣坊。店主就是杨华珍。据她透露,该基地现已有上千名学员,还包括3名在校研究生,与她共同设计创新。
最近,杨华珍正忙着寻觅合适的合伙人,推出一些近年来潜心研究的将藏羌织绣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的衍生品,如丝巾、包、帽子以及一些旅游产品。据杨华珍透露,不出意外,今年将在法国及我国香港开设分店,将这门民族技艺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