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艺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文物·考古
  标题导航
朱旭笑谈王蓉蓉
原创纪录片向京剧致敬
锦州开展评剧公益演出
电视系列片《国礼档案》项目启动
《让熊猫飞》关爱孤寡老人
从戛纳的“银幕”看到的




 中国文化报 >  2013-06-06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声韵”专场演出将办之际
朱旭笑谈王蓉蓉

    王蓉蓉陪朱旭看她获得的各种证书、奖状    史春阳 摄

    本报记者   罗云川

    刚带团从欧洲演出回来,倒了一天时差,6月4日,王蓉蓉便出现在“金声韵·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专场演出活动”的新闻发布会上。

    新闻发布会选择了特殊的地点——中国戏曲学院,这是王蓉蓉舞台生活开始的地方;有特殊的方式——一个展台上摆满了王蓉蓉获得的各种证书、奖状、奖杯;还有特殊的嘉宾——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中国戏曲学院老领导贯涌等。

    “金声韵”将展30年舞台硕果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介绍,王蓉蓉自1983年参加北京京剧院工作至今,已在京剧舞台上连续奋斗了30个春秋。6月19日、20日,由北京京剧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协办的“金声韵·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专场演出活动”将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活动贯穿“继承、创新、传承”的鲜明主题,旨在展示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张君秋弟子、著名张派青衣王蓉蓉从事京剧艺术30年来对张派艺术继承的成果,同时还有其以张派艺术风格创新首演的新剧目的精彩唱段展示。专场演出包括张派经典剧目《状元媒》和以王蓉蓉为领衔主演的个人演唱会。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是王蓉蓉将现场收徒,届时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福建、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张派学子将正式拜在王蓉蓉的名下,学习张派艺术,将使此次专场演出更具浓厚的传承意味。

    资料显示,王蓉蓉师从王玉蓉、马宗慧、蔡英莲、艾美君、张玉英、万凤姝等,1979年拜张君秋为师。她天赋佳喉,高音明亮、中音圆润、低音浑厚,是京剧界难得的“金嗓子”,她的嗓音特色也正与张派艺术华丽、柔美、大方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她成为了张派传人中的佼佼者。其代表剧目有《状元媒》、《玉堂春》、《望江亭》、《诗文会》、《西厢记》、《秦香莲》、《龙凤呈祥》、《大·探·二》、《赵氏孤儿》、《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金·断·雷》以及《沙家浜》、《晨钟惊梦》、《党的女儿》、《蔡文姬》、《武则天》等。

    现场展台上的各种证书、奖状、奖杯也见证了王蓉蓉的成长。据了解,她曾荣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十优演员”称号,第一届、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大赛提名奖,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三届中国京剧节优秀表演奖,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等。她还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民盟中央艺术团副团长,第九届、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中国文联评选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津贴。她亦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朱旭是“姑父”“伯乐”“监护人”

    王蓉蓉是京剧演员,朱旭是话剧演员,两个人怎么“跨界”到一起了呢?说来话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朱旭述说起俩人的缘分。“她是我老伴的哥哥在上海认识的”,当年十几岁的王蓉蓉陪父亲到上海治病,在招待所里唱《杜鹃山》,吸引了不少人。后来朱旭的内兄出差到辽宁鞍山,恰逢暑假,把王蓉蓉带到北京来让朱旭“听听”。朱旭拉胡琴,王蓉蓉唱《龙江颂》,同住一个院里的人都说她唱得好。一位教发声的先生评价说:她音准。音准的人不多。朱旭认识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一老师,于是带她到戏校让老师们“听听”。听了王蓉蓉唱,老师们都很喜欢,让她留地址、联系方式。当时王蓉蓉16岁,有老师说“晚了点”,说别让她回原籍鞍山去了,让她在戏校旁听一年。王蓉蓉就住在她称之为“姑父”的朱旭家里,每天骑自行车到戏校旁听,风雨无阻。不料出事了,学校里贴出大字报,说王蓉蓉怎么这么特殊?她跟朱旭是什么关系?朱旭只好拿出王蓉蓉父亲写给他的信,里面有“素不相识”之类的话,这才风平无事。旁听期间,王蓉蓉被某歌剧院看中,管吃管住,要她。她从郭兰英那儿获得经验——唱歌剧得先学戏曲,于是又回戏校,毕业后发现自己更爱戏曲,便走上了京剧艺术之路。

    “自她上戏校以后,我再也不敢给她拉胡琴了。那时候开家长会也得我来,我一来,人家说‘监护人来了’。”朱旭回忆说, “她赶上成为了中国戏曲学院第一批正式的大学生,有了学士学位证书。她到了北京京剧院,演《四郎探母》,被退票,因为《四郎探母》被禁演了。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四郎探母〉演演又何妨》。”当年护犊之情,至今溢于言表。

    “我羡慕别人那个,但我舍不得这个”

    不同于朱旭的“拉家常”,贯涌侧重于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解读”王蓉蓉。他当时协助院长教学,可以说是看着王蓉蓉一步步成长的。贯涌说,中国戏曲学院成立60年,前30年是中专教育,从王蓉蓉她们这一代开始有了大学教育。王蓉蓉是学校的骄傲。她在研究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升华。“王蓉蓉跟着张君秋学戏,张君秋是不太会教学的,不太善于纠正学生,而要靠王蓉蓉自己去悟,要把老师示范的东西琢磨、研究出来。”此外,在校期间王蓉蓉喜欢读书,读了关于梅兰芳、盖叫天等人的不少书,这使她“胜于一般中专生”,视野开阔。贯涌还说,戏校排演《秦香莲》、《赵氏孤儿》等剧目时实行的“导演制”也使王蓉蓉等人受益匪浅。导演的方法进入戏曲,开启了学生创造角色的思考、方法。

    贯涌说,王蓉蓉进入北京京剧院后演的第一个戏叫做《黄荆树》,是写农村中的知识分子的,以唱为主,但非青衣,又非闺门旦。“她第一步走得扎实。我认为这是王蓉蓉不可忽视的一部戏。”虽然毕业了,但王蓉蓉还守着张君秋老师,锲而不舍地向他学戏。“她是老老实实地继承,是原汁原味的张派。她后来演了不少张派剧目,包括张派不常演的《楚宫恨》等,对张派有了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张派王韵’。” 贯涌这样评价如今的王蓉蓉。

    “王蓉蓉的戏海报贴出去就有大批观众。30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还坚持不懈地在舞台上唱。有时候她对我说‘我也羡慕别人有那个——车、从国外带回来的冰箱以及里面的高级饮料’,但我舍不得这个——京剧。”贯涌把王蓉蓉的成功归结为 “勤奋、坚持”。

    “从考入戏校至今三十五六年了,我除了学戏、唱戏,没有做别的。直到现在,排练我也从来不烦,还是特别有兴趣。”新闻发布会上,王蓉蓉始终面带微笑,张派华丽、柔美、大方的艺术气质展露得体。“上世纪80年代京剧非常苦,我的同学、朋友有的下海经商,有的演电影电视剧去了,有的出国,我坚持着,拿三五块钱的演出费,一步步走到今天。毕业后我结识了我的义父义母,在他们家里住了20多年。许多人在支持我,我感谢大家。我牢记张君秋老师的教诲:台上认真演戏,台下认真做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