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楼
据说,好莱坞数家制片商有了新的“金科玉律”:如果电影里安排了中国反派角色,那么就更换他的国籍;如果剧本里没有中国场景,那就添加一个——最好是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如果电影项目没有中国合作方,就去找一个;如果中国人不喜欢某些场景,那就马上删掉。
这些话皆有所指:《钢铁侠3》出现了“中国特供版”,即将上映的《僵尸世界大战》删除了有关中国可能是病毒源头的对话,《阿凡达》续集将加入中国面孔。有趣的是,《侏罗纪公园4》据说会出现中国恐龙——恐龙何来国籍?
于是,有外国媒体称,好莱坞正在冒着“艺术投降”的风险取悦中国。此论调在国内也颇有市场,有人甚至认为这表明中国已在好莱坞拥有了一定话语权。
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近两年确实呈现出“屌丝逆袭”的局面。以前,美国银幕上绝大多数的中国形象都让人感到不舒服,男性的长相或怪异或猥琐,不是被白人对手降服,便是屡遭羞辱。李连杰2005年主演的好莱坞影片《狼犬丹尼》“海报门”堪称个中代表:海报中的李连杰颈戴狗链,被人踩在脚下。该海报公布后,立即引起众多华人抗议。中国女性在好莱坞影片里的待遇同样不高,要么是目光呆滞的老妪或女仆,要么是堕落的青楼女子或标签式的“功夫女郎”。一个多世纪以来,带有负面色彩的人物形象在有意无意间丑化了中国,令中国观众反感。而如今,好莱坞不会再故意把中国人拍成坏蛋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好莱坞此举的目的,当然与艺术没有多大关系,也不是发自内心地“承认历史错误”。开发市场、培养观众也好,降低成本、分散风险也罢,从根本上看,作为美国商业文化的产物,好莱坞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钱字。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迪士尼、索尼、梦工场公司,不约而同地从题材、演员、观众、市场等全方位设想大举进军中国电影市场。任何一家制片商都明白,与其刺激中国人的情绪,不如讨好中国观众得实惠。实际上,他们已经从这些“亲华”噱头中受益匪浅,其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动辄上亿。
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今后的好莱坞制片商或许比国人自己还要注意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观众,咱们还得抱有一颗淡定的心:首先,好莱坞大片里的中国形象的改变终究有限,即便中国人不再是反派,也不会崇高到拯救美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可能成为美国人的主流英雄,否则,头号市场北美的观众不能答应。其次,没必要为外媒发表一些言论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一些外媒惯用“高级黑”——为何中国形象稍有改观,就算“艺术投降”?照此逻辑,为李安导演再赢一座奥斯卡小金人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岂不是应该被视为好莱坞改姓“宝”,或者著名华人导演“向印度市场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