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友
90年智慧与梦想的交融,让黑龙江省博物馆风生水起、鹤鸣九天。90年来,黑龙江省博物馆怀揣文化强国之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1923年6月12日,东省文物研究会陈列所在现馆址举行成立典礼,当日即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正式建馆之日。其后至解放前的26年间,博物馆的名称经过从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会博物馆、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哈尔滨地志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松江省科学博物馆等多次变更。1954年8月1日,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此馆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成立之初的研究会陈列所的馆藏品总数为11089件,5年后的1928年, 藏品总数已达到62062件,其中藏书、文献资料、期刊及报纸总数为13250册。东北沦陷后,日本人将搜掠和发掘的文物大部分运回了日本,此馆馆藏文物明显下降,1933年所藏文物标本仅为35972件,1937年藏品为45972件。经过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多年努力,到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的1954年,藏品总数达到68939件。1958年9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到黑龙江省博物馆视察时,藏品为85549件。
此后经过多年不间断的积累,黑龙江省博物馆已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馆藏优势,古生物化石、矿物、土壤、植物、动物等已形成系列标本。目前,馆内已藏有黑龙江平头鸭嘴龙化石骨架2具、猛犸象化石骨架3具、披毛犀化石骨架4具以及第四纪古动物化石骨架,包括东北野牛、原始牛、王氏水牛、普氏野马等,还有昆虫标本4万余件、植物标本2万多件、鸟类标本1800多件等。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内综合性博物馆馆藏自然标本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其中一些模式动植物标本以及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标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成长的历程,镌刻着老一辈开拓者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足迹,凝聚着新一代继承者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智慧,展示着龙博人团结奋进、致用致美的情怀。
行走于龙博,恍若穿越时空隧道,品物读史、领略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传奇。黑龙江省博物馆不但收藏历史,而本身就是一本见证了黑龙江省发展的历史画卷。这座始建于1908年、11685平方米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是中东铁路早期在哈尔滨建造的最具特色的建筑物之一。1923年东省文物研究会在此成立后,这座建筑改作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仍然保持完好。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将其定为一类保护建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很多世界知名博物馆相比,龙博的世界之路只是刚刚启程。的确,世界的舞台上,需要听到更多中国文博界的声音。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从龙博呈现的新形象上,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包容、善意、温暖与信赖。
90年的深耕细作中见惯了各种风雨起伏的龙博,深知在走向世界一流博物馆的路途上,需要每一位从业者的努力和付出。因此,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培养,龙博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而1000多人的文化志愿者、200多人的小讲解员及100多人的专业讲解员队伍,让人才优势在实现龙博之梦中尽情挥发着能量。因为有了人才支撑,龙博的文化梦才可以逐步实现。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龙博秉承“天天免费开放,月月推陈出新,年年科学发展”的工作宗旨,在精心打造“黑龙江历史文物陈列”“自然陈列”“邓散木艺术陈列”三大基本陈列的同时,把打造群文品牌作为重点,先后推出了“每月一星特展”“寒暑假活体动物特展”“中华传统节日民俗特展”“咱们的博物馆”和“黑龙江每月一县特展”五大品牌系列展,深受观众喜爱,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150万人次以上。200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群力分馆暨松花江文明金源文化展馆的基本陈列“松花江的记忆——金源文化展”荣获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为打造龙博的影响力,龙博励精图治。
通过成立“龙博剧社”,以话剧为主的直观表现形式,通过精彩的剧情表述,切实反映出龙博文化开放、包容、多元和融合的特质。黑龙江博物馆创立的“龙博讲坛”,以“文物、博物”方面的宣传、展示和推广为重点,面向广大观众实行免费授课。此外,龙博积极引进省外和国外的藏品资源和重要展览,有计划地组织推出重点展览,形成规模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为凸显边疆文化大省地位,龙博的新馆正在积极建设中,新馆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的科学理念,在保障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和任务的同时,为建成节能环保、经济适用、风格典雅、功能完善的博物馆建筑精品而努力。
黑龙江省博物馆90年的历史发展,折射出几代科学工作者的艰辛研究和探索,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黑龙江省博物馆发展历程中历经沧桑的馆史和宝贵的成功经验,正激励着新一代龙博人为实现文化强国之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