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北京“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名家传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工程”启动仪式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梅葆玖等8位代表性传承人公开收徒,27位学徒现场向老师献花,并行拜师礼。
此次名家传艺工程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旨在通过名家收徒传艺逐渐完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薪火相传,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水准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队伍。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说:“参加此次由政府主办的传承拜师仪式,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北京市能够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如此规模的拜师仪式功在千秋、意义重大。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我们谨记在心。今天作为传承人,把艺术传给弟子是我们神圣的责任,我们要上台去演,让徒弟们看到我们老了不惜力;我们要手把手地教,把艺术的精髓和要领全部告诉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勇敢地走上舞台。让我们师徒共同努力一代传一代,把艺术传承下去。”
京剧梅派弟子胡文阁对于京剧的传承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磨炼,以新的艺术实践、新的文化积累,进一步继承、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高尚艺术品德,才能报答恩师的期盼,才能真正承担起保护、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口传心授等活态传承方式才能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老艺术家不懈的艺术求索和毫无保留的传道授业,其中又以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最为重要。北京市高度重视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工作,多次为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学徒。
据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介绍,实施名家传艺工程就是要搭建更好的平台,聘请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带出优秀的徒弟,培养出一支能够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重任的后备人才队伍,使青年学生从技艺手法到心得感悟都能得到名家的真传,并能继承老一辈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繁荣发展的重任。
目前,北京市已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7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9位,传承人才保护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次启动的名家传艺工程,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具系统性和常态性,理顺了非遗保护机制,将成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优秀经验。
名家:梅葆玖
徒弟:胡文阁
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梅葆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9岁学艺,10岁登台,从艺六十余载,演出梅派本门剧目及传统剧目120余出,对梅兰芳声腔和演唱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对京剧乐队伴奏形式做出重要探讨和实践,现仍以79岁高龄活跃在国内外戏曲舞台上,受到了国人和国际友人的赞誉,是我国当前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忠实继承者。此次收徒后,梅葆玖已带徒弟37人。
名家:王金璐
徒弟:王雪清
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金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现已94岁高龄。武功精湛,擅演杨小楼派、黄月山派武生戏及红生戏,刻画人物性格鲜明生动,戏路宽广,演出剧目400余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寓文于武,武中有文”的艺术风格。此次收徒后,王金璐已带徒弟32人。
相关链接
京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京剧是融唱、念、做、打、舞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素有“国剧”之称。京剧的演唱和念白讲究字韵规范、格律严谨;音乐以表现欢愉的西皮腔和表现忧伤的二黄腔为主,用京胡等传统乐器伴奏;以程式化的虚拟表演为特色;华美的服饰和夸张的脸谱具有象征意味,并以高度凝练的符号、色彩和图案反映出人物个性和身份。京剧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政治、社会及日常生活,寓教于乐,持有美学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方式,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名家:文乾刚
徒弟:马宁、严悦、王文文、陈胜春
雕漆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文乾刚,著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多年来,积极探索古老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之路,将一把巧刀游刃于大漆之间,以不断创作的优秀雕漆作品,引领北京雕漆行业的艺术发展,被誉为“文氏剔红”。此次收徒后,文乾刚已带徒弟8人。
相关链接
雕漆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雕漆技艺是将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到一定厚度,用刀在平面漆胎上雕刻各式线条花纹形状的技法。雕漆技艺创始于唐朝,明初落户北京,经明清两朝后,北京雕漆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宫廷艺术品。雕漆工艺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涂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根据所用漆色,雕漆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工艺品类;根据用途,雕漆品种包括瓶、罐、盒、盘、挂屏、围屏、墙壁画等。雕漆作品造型古朴庄重、纹饰精美考究、色泽光润、形制典雅,具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质等特点。
名家:白静宜
徒弟:曹松涛、孙颖志、张鹤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白静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致力于细金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持有严谨的艺术态度和敏锐的审美感官,以扎实的功底和鲜明的个性进行创作,多年来在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作设计上做出了显著成绩。此次收徒后,白静宜已带徒弟60人。
相关链接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技艺。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的工艺。北京的花丝镶嵌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做工精细,多饰以吉祥纹样等传统图案,凝聚着民族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名家:李春珂
徒弟:张勇、李佳、李杨、孙佳祺、
胡北、何娜、李九龙、潘星洁
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著名象牙雕刻艺术家。擅长牙、木、竹、角类雕刻,将“气韵生动”之古法呈现于一凿一铲潜心而制的象牙艺术品中,其艺术风格为“因材设计、主题新颖、刀法洗练、繁简结合、形神兼备、重在神韵”。此次收徒后,李春珂已带徒弟20人。
相关链接
象牙雕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北京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其工艺复杂,包括取胎、雕刻、包镶、镶嵌、编制、平刻、彩绘、薰旧等。象牙雕刻制品表现题材广泛、类型多样,主要分为实用品、装饰品和陈设艺术品三类。在长期实践中,北京象牙雕刻逐渐形成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虽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及其传承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
名家:刘钢
徒弟:叶海东、胡勇文、杨延国、
李鹏超、甄鹏超
中医正骨疗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钢,著名中医骨科专家教授。从医三十五载,遵循知详备细、心慈术狠,正、整、接、实的治疗原则;秉承轻、柔、透、巧的手法特点;坚持药物为辅、佐之以器具的治疗理念,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方法。此次收徒后,刘钢已带徒弟15人。
相关链接
中医正骨疗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医正骨疗法是针对跌打损伤等骨科疾患,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治疗体系。主要的手法特点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突出手法治疗在整个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如针对骨折的治疗,强调手法的“正、整、接、实”,针对筋伤的治疗,强调手法的“轻、柔、透、巧”。以“心慈术狠”为治疗指导理念,注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尽量以患者最小的痛苦来争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名家:连丽如
徒弟:张怡
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连丽如,著名评书艺术家,北京连派评书唯一传人。语言功力深厚,几十年来整理出版、录制了大量评书精品,坚持现场演出,长期致力于评书艺术的传承,是第一个把评书艺术带到国外的艺术家,为中国评书走出国门打开了道路。此次收徒后,连丽如已带徒弟6人。
相关链接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评书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是北方地区影响深远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北京评书表演时由一人坐于桌后,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利用手势和表情等手段交代情节、刻画人物,还常借助口技摹拟风、雨、炮、马等的声响,以增强节奏、渲染气氛。评书以“书梁子”“回目”“关子”“拨口”等组织结构,以“赋”“赞”等描人状物,表现出“豪”“紧”“动”“热”等艺术特色。北京评书的传统书目主要有《东汉演义》、《西汉演义》、《三国演义》、《岳飞传》、《三侠五义》等,这些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普及了历史知识、彰显了传统美德,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
名家:张錩
徒弟:杨卫红、张锦飞、祁杰飞、苏利鹏
“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錩,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四代传承人。在专业创作上继承“泥人张”彩塑艺术传统,吸收国内外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将“泥人张”彩塑技法与石雕工艺相结合,形成夸张、简洁、色彩明快、形色统一的现代装饰风格。此次收徒后,张錩已带学生20人。
相关链接
“泥人张”彩塑(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泥人张” 彩塑源自天津。1950年,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代表人物张景祜调入北京,培养了一大批泥彩塑传人,形成了“泥人张”彩塑的北京一支。泥彩塑是以湿润松软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再添加一定比例的防裂物,混合拌匀后,随类赋色,制作而成的立体造型艺术。“泥人张”作品的制作功夫在手上,泥人在手中捏、挤、拉、抻,手中的工具随时配合,一件完美的作品便跃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