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驻山东记者苏锐 通讯员胡静 马小菲)6月9日,山东大学“尼山学堂”正式揭牌,其将致力于培养国学大师,学生将以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研读和专题研讨为主。当日揭牌仪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为学员上了第一堂课。
课堂上,许嘉璐从《论语·学而篇》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发,对“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许嘉璐在梳理《孟子》、《白虎通》、《说文》等古代典籍对“学”的论述基础上,结合近代学者朱若圃、林彝光、马叙伦等的看法,系统归纳了“学”“觉”“教”“仿”“效”的关系,并就《论语》中的“学”进行了探讨,论证孔子所倡之学并非只是书面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人、治国、弘道等诸多方面。许嘉璐又谈到人格养成、教育体系、为学方法等问题,授课古今贯通、中西结合,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随后,许嘉璐就《左传》首篇《郑伯克段于鄢》进行了具体讲解,分别以“序幕”“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事不过三”“收官”“场间表演”“逆转”“假戏”“真做”“喜剧结局”为标题,将文章划分为十部分,在基础词句疏通解释的基础上,对人物关系、心理、行为等进行了分析,并发表了独到见解。此外,许嘉璐还解读了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而又充满睿智,同学们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最后,许嘉璐以“博学之,审问之”进行了小结,向大家提出了“阅读元典”“以小学为工具”“读出字外之意”“结合文本语境”等几点建议,鼓励大家在学习时如《中庸》所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人一能知,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扎扎实实做学问,善于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许嘉璐以杜甫的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作为祝愿,希望“尼山学堂”的学生都是新竹、新松,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尼山学堂”取名于孔子诞生地尼山,作为山东大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成果,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学科基础深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创新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的拔尖人才。自2012年首次招生以来,“尼山学堂”已经招生40多人。“尼山学堂”采用“1+3+3”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本科阶段不分专业,本科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哲学、文学、历史学3个专业中任选一个专业毕业,学校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硕士毕业时根据主修方向颁发相应的硕士学位,同时颁发“尼山学堂”荣誉学员证书。
“尼山学堂”实行滚动管理机制,对于不能适应学习要求、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将在每个学期提出警示,每两个学期进行淘汰。淘汰的学生原则上转入原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学习。
山东大学还将适时推出面向我国港澳台地区、日韩等国家学生的选拔考试,同时接收其他国内同水平高校学生报考“尼山学堂”。
许嘉璐表示,山东不仅物质资源丰富,更有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前有周公制礼作乐,后有儒家文化,是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许嘉璐对“全国独此一家”的“尼山学堂”寄予厚望,他表示,未来的儒学大家很有可能从“尼山学堂”走出。
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介绍,“尼山学堂”的学生需要熟读的经典书籍有《四书》、《诗经》、《左传》、《史记》等30多本著作,还需要从包括《世说新语》、《荷马史诗》等在内的44门经典课程中选修18个学分的课程。如何在时期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国沿着健康、持久的道路发展,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紧迫任务,也是“尼山学堂”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