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雯 实习生 李 舒 潘淑媛
沐着椰风海韵,迎向白鹭翻飞。近日,我报“美丽中国·海疆行”采访组沿北部湾海岸线翻山越岭,走访了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的“海上渔家书屋”。
由塑料桶和木板做成的海上“浮桥”摇摇晃晃,两旁的网箱整整齐齐,绵延十里。这个别具一格的“海上渔家书屋”就设在广西第一个海上党支部——红沙村网箱养殖协会支部的渔排上。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立在书屋门前,书屋阅览室与先前建好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家课堂、电教培训基地并列在一起,沿着海岸线向西30里,就是中越边境——北仑河入海口。
据红沙村海上党支部书记邓强介绍,“海上渔家书屋”面积45平方米,藏书3654册,订阅杂志4种、报纸3份。“海上渔家书屋”拥有健全的借阅制度,并对图书进行了分类登记整理。书屋中还配备有电脑、电视机、影碟机等信息化设备,并设有极具特色的“海上渔家课堂”,可以容纳60至80人同时培训。
兼具阅览室和餐厅功能的大厅墙上,挂满了“自治区文明村”“光坡红沙村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标志牌,而2012年获得的“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匾牌则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今年46岁的邓强除了担任红沙村网箱养殖协会的党支部书记外,还兼任“海上渔家书屋”管理员。他介绍说,这里的渔民主要依靠网箱养殖为生,在海上的日子比在陆地还多。2010年,红沙村网箱养殖协会向市文体局提出申请,希望给村里渔民建个书屋。“书屋建成以来,一到休渔季节,这里就特别热闹,渔民很乐意到书屋来看书、借书,书屋也就火起来了。”邓强说。考虑到渔民大都白天出海干活,或外出打小工,晚饭后才有时间阅读休闲的实际情况,书屋把借阅时间固定为夏季每晚7时到9时,冬季每晚7时到8时,以方便群众。
邓强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他28岁时以红沙村这片海域为创业起点,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大胆尝试终获成功。创业中经历过的各种挫折和失败,让他认识到文化对渔民生产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富口袋先要富脑袋,所以他有了在海上建“文化粮仓”的想法。
“从前渔民没读过书的多,只凭着力气干活,又不懂法律,所以抢地盘、打架、偷鱼、抢收抢卖,一些让人头疼的治安问题时有发生;当时的村里人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经销商也借此拼命地压价。”邓强说,看了书之后,渔民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思想也有了转变。各类书籍让大家受益匪浅,不仅学习到了科学高产的养殖技术,还了解了如何进行市场营销。
渔民们通过不断学习,改进了养蚝的技术方法,从原来的插柱式改进为筏式吊养,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利润也提高了一倍。“有书屋和没书屋就是不一样。”邓强自豪地说,“现在,我们养殖大蚝、石斑等海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地。近两年,整个养殖场总产值达到3亿元。2010年到2012年间,这片海湾大概500多户渔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8万元,排在港口区农民收入首位。”
邓强反复强调,一个农家书屋就是一把万能钥匙——既解决了文化生活问题,又学习到了养殖技术和市场知识,民族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这片海域地处中越边境线,是国防的前沿阵地。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无法知晓哪一片领土是属于祖国的,就无从保家卫国,保护我们赖以为生的这片海域。”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遍布整个防城港市的农家书屋有“三多”:一是数量多,近两年,防城港市共投资713.88万元,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二是特色书屋多,有“海上渔家书屋”“知心书屋”“爱心书屋”“扶贫书屋”等,还有一些以企业或个人名字命名的书屋;三是一屋多用,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相融合,下棋娱乐、培训讲座等尽在一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