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雅琴 刘佳莹
在长沙市中心,有几座宁静的旧址,曾在中国革命史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在盛世里显得“寂寞”,但承载的故事却永不褪色。这些曾经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场所,今天许多都是文物保护单位,已鲜有人来,很是冷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二周年前夕,记者跟随长沙市博物馆近代史研究专家、原副馆长周英以及30位热心市民、博物馆志愿者一起重新走访了这些闹市中的红色遗址,重读一番历史记忆,体味那其中不一般的宁静和历史的韵味。
雅致庭院船山学社
熙熙攘攘的长沙市中山路上,有一个独有特色的黄墙窄门,走进去,是一座单层三进四合院,门额上的毛泽东亲笔题书“船山学社”将大家的记忆带回到那段难忘岁月。周英介绍,船山学社始建于1875年,起初是曾国藩祠堂;1928年,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在此开办湖南自修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自修大学及附设补习学校将古代书院和现代学校结合,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培养了来自湖南与外省的两百多名青年,尤其是造就了何叔衡、郭亮、夏明翰等一批优秀的革命干部。现在对市民开放的旧址保持了原有的格局:砖木结构的庭院、小青瓦的屋顶、朱漆的门窗、山字墙。毛泽东当年的卧室古朴沉静,一桌一椅一床,极简的生活孕育出忧国忧民有胆有识的伟人故事。
新民学会旧址好风景
西傍岳麓山,东临湘江,绿树成荫的新民路上,5A景区新民学会旧址就坐落于此。走进大门,竹篱尽搭绿叶横纵,清凉菜香味儿扑鼻。1918年,以研究各国先进思想学说为目的的新民学会成立,建于长沙市溁湾镇新民路周家台子。新民学会在五四运动浪潮中引领各种新文化运动,吸引、培养了大批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青年学生。
几间青瓦白屋,香樟、石径、和莱畦遥相呼应,门外车水马龙,院内别有洞天。站在今天的新民学会旧址,仿佛看到当年的热血青年们集聚于此,谈论国事。周英给大伙儿讲解每一封信笺每一幅照片的故事,市民张老先生感慨:“孩子们总是千里迢迢去看风景,最好的风景不就在我们身边嘛。”
登高踏入望麓园
长沙市建湘中路湘江宾馆旁的小道上,有一间砖瓦民房与不远处林立的大厦交相辉映,显得分外别致,这便是“望麓园”。因其地势高,与岳麓山隔江相望而得名。
望麓园始建于1865年,1921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成立后借此地开办“长沙织布厂”;上世纪20年代,杨开慧曾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在此小住,并协助毛泽东整理他从湘潭、湘乡、衡山、醴陵等地带回来的农运调查资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此形成雏形。“望麓园”的门额为郭沫若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