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啸华
近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学术项目“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系列展览备受业内关注。第一站以“复调——二十一种状态”为主题,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以“成功学”为标准的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
此次活动的主要策展人,是湖湘学子林书传。
1986年出生的林书传,是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湖南衡阳人,曾与父亲林乐伦(衡阳市书法协会主席)合编的《衡阳历代名家书画集》获得广泛好评。据悉,他为筹备此次展览,在7个月的调查研究中与艺术家面对面地交流,与纪录片制作团队一起对艺术家的生活及创作进行跟踪拍摄与采访,搜集了近200小时的影像素材及近20万字的文字资料。展览结合这些第一手资料,以一种更加真实与立体的方式展示由艺术家本身所呈现出的原生态艺术状态。
聚焦“沉默的大多数”
林书传,一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脸上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刚毅与老练。他和他的团队深入江浙沪三地做现场调查、一个一个采访对话、跟踪拍摄生活与创作状态。“我们选择的20个不同艺术家,就是20个真实状态的呈现,也是20种不同的生活选择。”
他说,“复调”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以“复调”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并不是刻意消除主线艺术家及作品对于艺术生态的影响作用,而是呈现一种主线与支线共存,且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生存状态,对于中国艺术生态多元化、差异化的展示才是展览的终极目标。
在中国真实艺术生态中,大部分的资源往往被3种群体所占据——官方群体、市场群体、学院群体。所谓官方群体指的是画院、书协、美协等一批有着官方职务的艺术家,他们占据着多数官方资源;市场群体是指一群身份游离于学院与画院之间并获得市场认可的职业艺术家,他们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学院群体指的是有着高校教师身份的艺术家,他们占据了多数的学术资源。这其中有些艺术家同时拥有多重身份,并垄断了中国绝大多数展览与评奖。他们与美术馆、画廊构成了一种互相依存的展览生态关系。因此“复调”是拒绝艺术资源同质化而挑选的另一种展览方式,参展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处在官方、市场、学院三者夹缝之中。
林书传的老师、南艺美术馆馆长李小山认为,艺术圈是由“沉默的大多数”组成的。不是大牌,不是名人,而是这些把艺术当做人生梦想的人,构成了艺术生态真正的土壤。体制内外的艺术生态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启动针对体制外群体的“中国艺术生态调查”,针对体制内群体的“当代高校教师的创作与探索调查”,双线并行,作体制内外的对话,以反映中国艺术生态的全貌。
据悉,“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是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学术项目,以5年为基数,在全国范围内以田野考察的方式对“非体制”艺术家进行深度调研并进行真实的呈现。
“二十一种状态”的真实场景
林书传说,“复调——二十一种状态”是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系列展览的一部分,本次展览展示了来自江浙沪地区20个没有进入市场体系,亦没有进入学术评价体系的原生态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与创作状态,20个艺术工作者,21种状态。由于一些艺术家坚守选择条件,“21种状态”最终只有20人入选。“空着也没关系,第21种状态可以是一切延续和启发。”林书传说。一人一种状态,剩下的第21种,既暗示艺术家状态的多样性,也暗示其多变性,还可以理解为观众的状态。
据林书传介绍,参展艺术工作者有南京的陈钟、单鼎凯、方凯、刘健、谢曦涵等,上海的曹冰、卢佳炜、棉花、王志刚、吴继峰等,杭州的陈陈陈、化鹏、顾天龙、倪柯耘、王克伟、朱玺等共20人。展出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共计100余件。他们没有进入市场体系,没有进入学术评价体系,展现出原生态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
从林书传的叙述可以窥见这个群体的概貌:没有流派,没有圈子,没有明星,没有大腕,没有成交传奇,甚至有些参展者还没拿到主流认定的艺术家“身份证”。绘画、装置、雕塑、影像,传统、现代、当代……20位艺术工作者从“50后”直至“90前”,“复调”的生态多样性令观众耳目一新。
这些画家,大多非科班出身,缺乏师承人脉,缺乏平台,展览与评奖基本无从谈起,但他们的世界,亦有精彩的一面,拥有科班画家少有的人生体验和内心感受。“艺术不是科班的专利和特权,是随时可以的进入。”林书传说,他们选择的是非科班出身艺术家,基因不同,拥有着独特的图式、符号、风格,并且更为执着、淡定,做出的东西纯净自然。
最小的两位参展艺术家生于1989年,南艺雕塑系毕业一年的张权是其中之一。
张权的参展作品,是一系列玻璃钢着色雕塑,名字叫《胡萝卜融化了,小兔子很伤心》:鲜嫩金黄的胡萝卜,慢慢融化着,站在边上的蓝色小兔子,情绪越来越低落……张权喜欢“萌”,喜欢简单,前提是这一切都必须纯粹。他也不怕谈钱,“我把艺术和挣钱分得很清楚,首先得养活自己。”
生于1987年的杭州的陈陈陈,戏剧、装置、影像、音乐都做,为了体验生活还参加了电视台知识类综艺节目,冲关到最后。这都不是前辈艺术家的“活法”。
深度的思考:还做不做艺术?
林书传有自己的思考。他说,本次展览要做到的仅仅是真实呈现,展览亦如生命短暂,展览结束后,每一个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可以自问:“我是否还要至死不渝地热爱和从事艺术?”
林书传回忆自己在南艺学习的时候,班上有65人,如今,完全从事艺术工作的只剩2人。纪录片还对艺术家最敏感的钱、梦想、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当然,他们呈现的观点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就是一种真实的呈现吧。”
眼下,占据前台的艺术家主要是3种群体:官方群体(隶属美协、画院等)、学院群体(各大艺术院校老师)、市场群体(与商业紧密合作的),三者互有重叠。于是,这个行业的规则是,有这3种身份的艺术家才算拿到正式的“艺术家”身份,有更多机会站到舞台中央,名利双收。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是要“看在这之外,艺术家在怎样坚持艺术”。
李小山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旗帜。一段时间内,艺术成为名利的代名词,成为资本和权力的另一种表达,成为明星们肆意炫耀的舞台——但这不是全部。在资本、权力、媒体以及利益群体共谋之下而呈现的光怪陆离的图卷后面,是“沉默的大多数”,是那些热爱艺术,把艺术当做人生梦想的人们,他们构成了艺术生态的真正的现实土壤,也是将艺术薪火传递下去的坚实基础。我们策划本次展览,就是想提出这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没有“成功学”标准那样的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
李小山说,尽管艺术圈追名逐利成风,但这并非全貌,还有那么多艺术家坚守着艺术的本质。在广袤的艺术生态里,有更多的人和事,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此次调查最令人欣慰的地方。
林书传说,这是展览的第一站。今后将向全国推展。湖南是文化大省,他很希望为家乡的文化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