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实习记者 易添麒
6月23日至25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长沙、黄石检查组”对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验收。6月25日,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会见了检查组一行。当天上午还召开了长沙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汇报会,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建纲,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湘涛,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等出席会议并听取了检查组的反馈意见。
长沙创建工作获检查组高度评价
6月24日,检查组对长沙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实地检查验收,并随机选取考察了白沙镇石燕村、福临镇综合文化站、福临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慧乡综合文化站、长沙市简牍博物馆、岳麓区文化馆和岳麓区图书馆等文化场所,现场了解了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与经费支撑、活动开展、服务绩效等方面的情况。
在白沙镇石燕村,检查组一行观看了当地群众艺术团表演的广场舞;在福临镇综合文化站,检查组了解了当地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福临之夜》晚会;在开慧乡综合文化站特色的湘绣陈列厅里,检查组欣赏了经过免费培训后,当地农妇娴熟的湘绣刺绣技艺……
经过实地检查验收,检查组高度评价了长沙市坚持“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文化实惠”的指导方针和服务宗旨。最终,检查验收组从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服务供给、组织支撑、资金人才、技术保障和绩效评估等6个方面共29项72个指标对长沙市进行了评分,长沙市基本得分为90.1分。
检查组组长、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张旭在与易炼红的会谈中表示,长沙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创建中迈上了新台阶,形成了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检查组将总结梳理长沙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加以推介。
“长沙经验”惠及民生
2011年5月,长沙市入围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在两年的创建期间,长沙践行“以文惠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的宗旨,形成了“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城乡一体化、服务普惠化、活动品牌化、机制长效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一举从全国31个创建城市中脱颖而出,以中部第一的成绩成为首批迎接验收的14个城市之一。
“长沙经验”给长沙人民文化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长沙全市社区已基本实现‘读有书屋、唱有设备、演有舞台、看有影厅、联有网络、跳有广场、创有指导、办有经费’。”检查组在对长沙市公共文化创建工作的反馈意见中对“长沙经验”高度肯定。
易炼红在与检查组的会谈中表示,近年来,长沙把示范区建设作为推动长沙发展的强劲动力、提升城市品质的重大举措、惠及民生的重要内容来抓,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得以挖掘和发扬,公共文化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更重要的是,创建工作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真正实现了惠及民生。
朱建纲在创建工作汇报会上说:“长沙文化气候好,长沙市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共文化建设下了真功夫、做了真事情,老百姓有目共睹。长沙市的公共文化创建为湖南省其他市州提供了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根据2010年12月财政部、文化部下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分为三批进行,每批两年,共六年,将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力求形成能常态运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巩固创建成果 形成长效机制
根据实地检查验收所掌握的情况,检查组建议,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研究,系统总结长沙特色和创建经验,使之更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突出“国家立场、地方实践”,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试点任务,承办国家级大型文化活动,争取成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发展、探索实践的先行地区;发挥首批创建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独特的经验和成果,辐射带动省内、国内其他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资金保障制度,把加大投入力度加以明确。
“老百姓在文化创建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易炼红表示,下一步,长沙将以完成创建任务为目标,认真落实检查组提出的意见,从更高层次谋划公共文化创建工作,努力形成长沙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力争交上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