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国珍
歌是畲族的历史,“讲出山哈(畲族自称)史前事,歌言唱来给人听”;歌是畲族节日的语言,“一年一转三月三,你来猴盾唱歌言”;歌是畲族人交际的手段,“肚里歌饱人相熟,肚里无歌出门难”;歌是畲族人爱情的表白,“青山明月等娘(姑娘)来,敬了香茶歌喉开”;歌更是畲族人生活的希望,“心中忧闷歌来唱,歌言一唱胆气壮”。过去,歌言是畲族的文化符号,歌场是畲族的文化空间。如今,畲族小说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何谓“歌言”?歌言者,乃歌即言、言即歌,以歌来说话。凡是能用语言表达的,都能唱成歌;当语言不足以表达心意的时候,以歌代言是畲族同胞的应对之法。在闽东畲族中,人们称畲歌为“歌言”,浙南畲族则称之为“歌源”或“歌缘”。 尽管写法不一,但都有传承祖先之礼、且以歌代言之意。
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时畲民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很高,人们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等一系列对歌习俗。
畲族姑娘出嫁前,有一种“做表姐”习俗,实际上就是斗歌比赛。所谓“做表姐”,是姑娘的嫁期定后,娘舅便在农历七月十五后安排外甥女前来做客,住上十天半月。届时,村里年轻小伙子闻风而来,与准新娘对唱畲歌。如果村里没有优秀的歌手,则请外村人来作陪。爱凑热闹的小伙子,听说哪村有“表姐”,便会三五成群地赶来对歌。笔者在福建省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村采访时,畲歌传承人钟昌尧老人饶有兴趣地回忆:“十八九岁时,听说邻村有一个‘表姐’,便赶了几十里山路去对歌。”
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传统社会土壤上产生的畲歌,在今天已日趋式微。新中国成立以后,畲族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昔日的畲乡走出了无数知识分子。这种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变迁,使畲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却也使畲语和畲歌几乎同时处于“失语”状态,会唱畲歌早已不再是年轻人择偶的优势。在现代化和全球化面前,畲族“歌言”已经并将继续接受严峻的挑战。
然而,“歌言”毕竟是畲族的精神财富,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政府采取了各项保护措施,许多热爱畲歌的民间有识之士也自发地为保护畲歌做出自己的努力。政府以节日为载体,为“歌言”搭建表演的舞台。在福建的“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上,在广东一年一度的“蓝大将军招兵式”上,都有畲歌表演。在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浙江景宁,三月三歌会更是成为品牌,畬民会成群结队前去观看畲歌比赛,参加对唱歌会。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了保护与传承畲族“歌言”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