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 毅
近日,腾讯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召开,不管是其以“开放·变革”为主题的主会场,还是包括微信在内的一系列分会场所释放出的信息,都对整个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开放、变革后的腾讯,尤其是在竞争对手眼中,现在“众乐乐”的腾讯比之当初“独乐乐”时生命力更为顽强,也更为可怕。
通过各路分析人士对于腾讯大会信息的不断反刍,最为业界重视的就是腾讯在内容、渠道、平台三大领域的布局,即腾讯未来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抢夺互联网原创内容和力量,打通PC与移动端的渠道,尤其是进一步开放其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开放平台。
仅从字面上理解,腾讯所关注的焦点似乎和其他竞争对手并没有多大差别,然而不要忽视了这其中的关键词——开放,自大战360事件之后,腾讯一改此前广为人诟病的对创新力量的威胁形象,而是以“开放共赢”的姿态向外界敞开怀抱,追求成为行业创新力量的推动者。
按照文化产业界近两年的流行说法,腾讯的这次合作伙伴大会可被评价为“一艘IT航母正在驶入移动互联新蓝海”。然而,笔者注意到,诸如腾讯、阿里此类的IT龙头企业却从未以航母自居过,反观国内不少文化企业,一番包装打扮之后粉墨登场,动辄口号就是打造文化产业新航母。但是,他们除了具有成为航母的想法和目标,真的具有切实可行的模式或路径吗?
这两年来,包括政府和学界都在讨论如何使文化企业的小舢板成长为文化航母,如何走出区域,走出国门。然而,在笔者看来,对这一话题的讨论只有对多数文化企业依然只是“舢板”的认识还算准确,而成为航母或者走出去的想法大多不切实际。试问哪个航母上面没有足够多的拿得出手的舰载产品?哪个航母不需要一片足够深广的水域供其航行?现在堪称IT航母的腾讯,通过建设开放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创意产品进驻;通过打通移动端的渠道,使其市场更为广阔。反观国内一些由地方上全力扶持打造的文化旗舰,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文化产品?有多少离开了所在区域进入外地市场却遭遇少有人问津的窘况?这些包装起来的文化旗舰,显然很难经得住真正的文化航母一击。离开了地方主义庇护的无风港湾,更经不起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中的大风大浪。
腾讯此次在内容、平台和渠道方面的布局思路,目前来看并未引来那些正在“埋头苦干”“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的注意。在不少人看来,腾讯、阿里此类企业都属于IT行业范畴,对于他们的发展模式、战略思路,文化企业没有可比性。或云,目前多数文化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像腾讯一样有建平台、通渠道的“雄心壮志”。然而,在笔者看来,且不说腾讯、阿里等科技类企业同属大文化产业范畴,科技、文化两类企业模式互借乃最佳选择,就说腾讯这种放眼未来、着眼全局的战略思维,这种对于自身平台的自信,并不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可以考虑的,更何况国内一些大型文化企业多数不差钱。然而在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主导下,在地方主管部门各色政绩需求的推动下,即使是那些具备成长空间的文化企业,也往往选择“独乐乐”的模式,自己闭门造车或者依靠少数人的苦心孤诣,最终摆上旗舰平台的却是外表光鲜亮丽、内在却是“破铜烂铁”的一次性作品,而企业自身也在这种毫无建设性的制作过程中不断被磨损,虽然有强大资金的后盾支持,却无助于其在市场上长久远航。
在这个创意为王的时代,想要在业界具有长久的竞争力,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若自己无法生产出优秀的产品,那么学习腾讯、阿里借助已有基础尝试为业内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建设一个创意生产和实践的平台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方向。这不但能够使提供平台的企业选取自己平台上的优秀创意人才及其产品进行整合,无畏市场风浪,同时也能使平台企业牢牢把握着文化产业的潮流和走向,成为极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文化航母。
不过,阿里和腾讯一路走来遭遇的各种质疑也说明,这种选择建设平台、打通渠道的道路无疑是极为坎坷且充满质疑的,但他们坚持至今并成为业界头羊。文化产业已有的经验表明,发展文化产业更应该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众乐乐”的包容气度和创新魄力,这样真正的国产文化航母才能走出去并和迪士尼等海外文化航母共舞于全球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