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啸华
洞庭湖中有一座赤山岛,位于湖南沅江市境内。这个岛有140平方公里,湖南的四水除湘江外,资、沅、澧水和长江三口都在赤山岛下汇集。洞庭湖以此为界,以西叫西洞庭,以东叫东洞庭,以南则叫南洞庭。
更为奇妙的是,赤山岛上有一个岛中之湖,叫蠡公湖,而在这个小湖的中央,又有一个小岛,叫香炉峰。所谓“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心又有岛”……相传,该岛该湖该峰,与春秋时期的范蠡与西施密切相关。
7月中旬,在沅江市原政协副主席邓企华先生的陪同下,记者一行前往赤山岛,一睹其湖中有岛、岛中有湖、鱼帆点点、芦叶青青的胜景。
湖中岛,岛中湖
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淼。洞庭湖面积约为2800平方公里,不过这只是一个概数。长江水位上升时,它如同大海。冬天水枯时,仅残存几十条河道。洞庭湖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因为它具有调节长江水量的功能。
邓企华曾任沅江市副市长,又担任过市政协副主席,职业要求与个人爱好,使他更有条件关注洞庭湖的人文环境。对于洞庭湖的研究,他可谓集大成者。高大魁梧的他,虽年近七旬,洞庭湖始终是他心中的牵挂,他几乎把退休后的时间全部花在这方面的研究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关于洞庭湖,他能说上三天三夜。30余年的研究,“洞庭湖早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和血液。”
说起“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心又有岛”的奇观,他说,不身临其境,不能领略其妙。于是,我们一行便驱车前往。赤山岛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岛了,因为一座大桥将其与沅江城区连在了一起。
邓企华先生用脚“丈量”过赤山岛。他介绍,赤山岛总人口4.3万,全岛长约30公里,平均宽度约3公里,从南向北横卧在洞庭湖中央,内有两镇,分别为北端的南咀镇和南端的新湾镇。赤山岛名胜古迹颇多,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蠡山遗祠、明月澄湾、金鸡峻岭、大仙石迹、汴洲鱼钩、关公沙嘴、九溪龙潭、骏马临江等堪称“赤山八景”。当然,最有魅力的还是“岛中之湖”。
驱车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幽深青翠的所在,面前便是让人大开眼界的蠡公湖了,一座人工的便桥,把我们送到了湖中的小岛上,人称“香炉峰”。邓企华说,范蠡与西施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以后,双双隐居赤山岛,香炉峰便是他们的住处。赤山岛上有个村子,就叫做蠡施村,因为范蠡和西施在这里隐居的缘故。不过,村民们很难写范蠡的蠡字,就简写成李思村。
香炉峰有人为的修缮,绕峰一圈是风雨亭,但尚未完工。站在风雨亭中了望,蠡公湖风波荡漾,远处青山耸翠,确是人间难见的仙境。
樟抱腊树
邓企华执意要我们看的,还有“树中有树”奇观。
这里距岛中湖不远,古老樟树离地约3米高的枝体上,长着一棵青翠的腊树,两棵树早已连成一体,相拥挺立在南咀镇的芭蕉村头。樟抱腊,树高19米,胸径9.9米,要6个人才能合围,树冠宽15米。抱在怀中的腊树,单高10米,胸径1.26米。腊树之所以长在樟树上,据科学分析,是小鸟啄食腊树籽,遗落在有腐植层的树桠窝里,后来种子发芽生根,日久天长,腊树根穿过腐蚀的树洞,扎入地下吸取营养,年复一年,小腊树便在樟树怀中成了大树。据林业专家检测,古樟树龄已过1000岁,小腊树芳龄也有400多岁。
邓企华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时代,著名谋士范蠡,为帮助越王勾践复国雪耻,献出了一条美人计,让自己爱慕的西施,去侍候吴王夫差,磨灭吴王的斗志,使其沉于酒色,不理朝政。数年之后,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在范蠡的辅助下,打败了吴王夫差,重振了越国雄风。聪明的范蠡,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复国成功之后,便辞官隐退,先是带上西施北上,做了“陶朱公”;后是驾一叶扁舟,溯长江而上,云游五湖。
来到洞庭湖,只见湖上烟波浩渺,秋水共长天一色,湖中渔舟来往捕鱼忙。尤其是船靠赤山岛,小岛四面环水,与世隔绝,岛上树木葱绿,处处鸟语花香。仙山琼阁的小岛,诚实淳朴的民风,促使范蠡西施下决心,在赤山岛上定居下来。范公教书,西施纺纱,他们隐姓埋名,乐善好施,在小岛上安度晚年。他们死后几百年,山民才从发掘的遗物中,得知这对隐士夫妻,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和西施。为纪念先贤,人们把小岛改名为蠡山岛,在岛上修建了范蠡祠、娘子庙。后来在范蠡西施合葬之处,就长出了这棵奇特的樟抱腊树。
岛上传说
关于赤山岛是范蠡和西施隐居地,邓企华说,赤山岛有范蠡祠,建于光宅元年(684),祭祀越相范蠡。历史上文人墨客写赤山范蠡祠的诗文,据嘉庆年间编的《沅江县志》即已有10多篇。该祠于嘉庆年间已毁。现存文献有不少关于范蠡来过赤山岛的文字记载:“赤山,县东一百里,跨沅江。其源为赤沙,故名赤山,唐天宝年中改为蠡山。山有范蠡庙。”自唐代起,此岛改称蠡山岛。现在吴越人把太湖中的山岛叫“洞庭山”,实际就是“吴越人”对范蠡、西施真正隐居洞庭湖的山岛——赤山岛的怀念与佐证。
唐朝诗圣杜甫《咏蠡庙》:“相越功成即弃业,五湖风月一舟轻。赤山庙貌崇明哲,千载何人与抗衡。”唐初诗人宋之问的《过洞庭泊赤山蠡庙》极写范蠡祠之胜状:“地尽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当中涌,莫辨东西隅。”唐朝有个很著名的道士叫杜光庭,他在《述异记》中记载:“洞庭湖中有钧洲,昔范蠡乘舟至此,遇风,止钓于洲上,刻石记焉,有一陂,陂中有范蠡鱼,后世就叫鲤鱼。”嘉庆十二年,溆浦贡员戴安礼登临赤山时,写下了《蠡山残庙怀古》:“五湖踪迹竟浮沤,独有兹山庙尚留。座下藓苔春满地,渚边芦苇月千秋。姑苏几见群麋走,相国旋同野鹜游。辟谷高风堪共仰,丞尝为雪楚平羞。”
邓企华说,苎麻也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西施的老家是浙江诸暨乡下的苎萝村,那里产一种特殊的苎麻,可以用来纺织布料。赤山岛上也有一个苎萝村,也生产苎麻。西施不仅把苎麻种子带到了赤山岛,而且把加工苎麻的技术也教给了这里的村民。苎麻稍微一加工,就可织成很结实的布料。当时各个诸侯国布料奇缺,陶朱公就把楚国、齐国、魏国和鲁国的军服都承包了,士兵们都穿苎麻编织的衣服,很结实。
赤山岛的人文资源远不仅于此。比如,赤山岛有10余种方言,有些方言连当地居民都听不懂;汉代关羽在岛上被封为汉寿亭侯;昔有“凌云塔”耸立湖中,为清乾隆五十八年所建,高33米,用花岗岩砌成,造型精美,气势磅礴。相传清代名将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彭玉麟到此游览,各赋诗一句联成七绝一首:“洞庭秋水砚池波,拿过君山当墨磨。宝塔倒悬权作笔,苍天能写几行多。”
邓企华说,他将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一个洞庭湖考古工作站,将沅江的洞庭湖博物馆搬迁到赤山岛并将其收归国家管理,授权在整个洞庭湖区征收文物史料,使其成为洞庭湖旅游的室内基地、参观指南和洞庭湖的研究中心。有条件的时候,还想在赤山岛创建一个洞庭湖民俗博物馆。
他还建议尽快将赤山定为洞庭湖生态旅游开发区保护起来。“要发展文化大省,洞庭湖的资源就不得不重视,尤其是古文化资源,不要等到破坏了,再来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