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湖湘文化·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古城莲荷
回忆潘心元烈士
质朴真情写人生
花做的云
千年古刹开福寺
夕照鹿柴景色幽




 中国文化报 >  2013-07-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刹开福寺

    柳建球

    出长沙旧城北门(湘春门),过古吊桥,经外湘春街、大王家巷、毛家桥,到潘家坪,便可看到一座高大古朴的石砌牌坊,牌坊中门两边刻有一副楷书对联:“紫微栖凤,碧波潜龙。”这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湖南藩台、著名书法家韩葑所写,每字约二尺见方,银钩铁划,挥洒遒劲,刻工亦极精到;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古开福寺”四个大字,下署清光绪十七年福山镇总兵陈海鹏敬题。这就是长沙著名的开福寺的山门。

    长沙名胜古迹多不胜数,开福寺就是其一。宋朝洪迈《夷坚志》记载:“潭州城北开福寺,五代时马王所建,殿宇宏丽。”马氏一家都沉于声色,尤以马殷的儿子马希范最为穷奢极欲,他大兴土木,在开福寺扩建了会春园、嘉宴堂、祓禊亭等,又在寺旁筑起紫微山,开辟碧浪湖,工程巨大,共有十六景。全盛时期,有寺僧数百。解放初,这里人烟还不稠密,河堤杨柳,菜圃黄花,风景清幽,好一派田园风光,是城中人郊游踏青的好去处。笔者读小学二年级时,曾随学校组织至此郊游野炊。我们在寺旁垒砖为灶,摘枯枝野草为柴,虽然饭烧糊了,但也吃得很香。饭后就在寺中观赏佛祖菩萨,在大殿回廊玩耍嬉戏,甚觉好玩。

    “文革”时,破四旧打翻了佛像,推倒了香炉,并在大殿中办起名为“立新”的织布厂。机杼声声,哪里还寻得到佛门幽静?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开福寺又恢复了往日盛况:寺外老旧的潘家坪路,被改建成宽敞平坦的、铺设了麻石的开福寺路;那古石牌坊移到了开福寺的正门。进了山门,便是一个广阔的园地,宏大庄严的殿宇巍然而立。园中横亘一口长塘,中间一桥拱渡,是进寺的主要通道。这口塘还是寺中有名的放生池。里面有乐善好施的进香人放生的鱼鳖。过放生池,便是三重大殿:前殿为三圣殿,供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世智菩萨,佛教中称为西方三圣;正殿供释迦牟尼,法身高大,金碧辉煌,在一片香烟弥漫中,仿佛凌空而坐。佛像两旁有十八尊大罗汉,左右两壁则有五百小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民间流传:进殿门任指一罗汉为起点,然后按自己的岁数,一个个数去,到结尾一个,看罗汉的表情以卜休咎。我多次陪外地友人去参观,常见有人真的数罗汉以卜心中之疑。

    现在,开福寺这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与艺术的古刹,已成长沙旅游胜地,人民政府已将之划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众多善男信女常以开福寺为其活动的最佳去处,逢初一、十五及观音菩萨一年三次的生日,他们都来顶礼膜拜,烧香添油。外地游客到长沙,也都会慕名而至。开福寺的兴旺也带动了寺周围的佛事商机,附近居民纷纷做起了与开福寺烧香拜佛相关的生意,整条街也因之而大开各种商铺。不但如此,那些聪明的开发商也在开福寺周边大兴土木,让那些想沾佛光的虔诚信徒们,能有和神灵比邻而居的荣幸。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