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河北霸州:把品牌建设作为重要抓手
“建设有灵魂的城市”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杜绝铺张浪费 严格成本核算
图片新闻
莫言对话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
“千村百景”探寻海南之美
《黄河万里图》长卷在京亮相
山西非遗题材电视剧《皮影人》开拍
“金延安”系列文化活动举办
图片新闻
四川交响乐团:《鸣凤》声里沐春风




 中国文化报 >  2013-08-2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有灵魂的城市”

    刘克梅

    在8月18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地产设计创新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目前城市居民小区已成为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城市特色难以寻觅。“我们的人均住宅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人民日报》8月19日)

    所谓“有灵魂的城市”,即我们的城市建筑和居所,不仅有宽敞的空间、洋气的外表、耀眼的颜色,还能让我们耳闻目睹到历史的足印、浓郁的文化味道。城市的“灵魂”能够带来的积极价值:和悦身心,提高生存和发展质量。

    遗憾的是,这些年,我们因为“快”,扔掉了最起码的文化敬畏感,比如,为了建设新楼盘,我们将古色古香的历史古迹推倒了;为了装点门楣,发展地标建筑,我们拼命堆砌外在的现代化、商业化的光鲜和辉煌;我们太强调所谓的国际化效应,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地域文化的充分尊重和挖掘。

    因为割断了和历史、记忆、美妙情感的联系,忽视了对居住人的情感尊重、精神观照,这些所谓的新建筑多是外在光鲜,有时会让人觉得非常陌生、空洞、有距离感。未能过滤掉生活的浮躁、内心的郁闷,未能让居住者得到文化和精神的愉悦,久而久之,这些新式建筑也会让人际信任、人际和谐度降低。如此一来,灵魂的安静如何能得到呢?

    想到河南大学某教授的感慨:学生不喜欢到新校区上课,而更喜欢到老校区上课。因为新校区的建筑多是钢筋水泥玻璃墙,几乎没有文化韵味和人文积淀,而老校区多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大礼堂,饱经沧桑的公共教室,富有中西合璧风情,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今天,更多都市人希望居所和城市规划成为“有灵魂的空间”,也正是对文化和精神的一种追求,想在浮躁的社会,得到更多居住的安静、幸福的内心。

    有灵魂的城市要多些“书卷气规划”。首先,不论是地方官员、开发商,还是建筑规划师,都要把对建筑文化的敬畏感置于首要位置。“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结。”我们是在建城市,更是在打造“灵魂的栖息地”,要让建筑和规划充分吸纳文化营养,使其具备丰厚的精神内涵。其次,各种公共规划要让公众积极参与,让群众的精神需要也能得到充分尊重,进而融入到城市规划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